合肥长丰武王墩打卡游玩攻略

2024-11-14


一、武王墩古墓的前世今生

武王墩古墓的发现历程充满了传奇色彩。早在 1981 年 9 月,武王墩就被安徽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长久以来,武王墩既是一个标志,又是一个地名。然而,由于其高规格的墓葬结构,成为了盗墓分子觊觎的目标。从 2015 年到 2018 年,十几名盗墓分子先后三次对武王墩主墓实施了盗掘。案件侦破后,公安机关共追回文物七十多件,其中仅国家一级文物就达 26 件。

2019 年,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武王墩考古发掘计划。2020 年,武王墩墓考古发掘工作被列入 “考古中国” 课题重点项目。自此,武王墩古墓的考古发掘进入了关键阶段。经过数年的努力,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截至目前,已提取各类文物 3000 多件(组),以及大量动植物遗存。

武王墩古墓在考古界的地位举足轻重。作为迄今为止经科学发掘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楚墓,它为研究战国末期、秦统一之前的政治与社会变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武王墩一号墓具有结构清晰、内涵丰富的独立陵园,包含主墓、陪葬墓及车马坑、祭祀坑等附属设施,是了解战国晚期楚国陵园制度的重要实证资料。

二、独特的地理位置

(一)具体方位

武王墩古墓位于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合肥市长丰县三和乡徐洼村。其地理位置独特,北依舜耕山,这座山为古墓增添了一份雄浑与庄重。南为开阔平地,视野开阔,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变迁。

(二)周边环境

武王墩古墓周边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为研究楚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背景。周边的舜耕山,不仅是一道自然的屏障,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山上的草木郁郁葱葱,仿佛在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土地。在这片区域,还有着众多未被发掘的历史遗迹,它们与武王墩古墓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这些遗迹或许是古代的村落遗址,或许是曾经的交通要道,它们承载着楚文化的印记,为后人研究楚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重要线索。此外,周边的自然景观也为武王墩古墓增添了一份宁静与美丽。清澈的溪流、茂密的森林、广袤的田野,与古墓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历史与自然相结合的景观。这些自然景观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欣赏美景的机会,也为研究楚文化的学者们提供了更多的研究角度。例如,通过研究周边的自然环境,可以了解古代楚人的生活方式、农业生产等方面的情况。总之,武王墩古墓周边的丰富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为研究楚文化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背景和丰富的素材。

三、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

(一)规模宏大

武王墩一号墓外围设有独立陵园,其规模令人惊叹。总面积约 150 万平方米的陵园彰显着墓主人的尊贵地位。墓坑底部面积超过 400 平方米,是目前已发掘楚墓中最大的一座。如此宏大的规模,仿佛在诉说着两千多年前楚国的辉煌与强盛。

(二)结构复杂

武王墩古墓的结构极为复杂,具有多重棺椁结构。椁室平面整体呈甲骨文的 “亞” 字形,中心为中室,四周共有 8 个侧室,是目前所见楚系墓葬分室最多的。这种独特的结构不仅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建筑技艺,也反映了楚国独特的丧葬文化。枋木与薄板依次交替,形成多层封护,仿佛在为墓主人构建一个坚固的永恒世界。

(三)特色文物

武王墩古墓出土了众多特色文物,每一件都展现着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 巨鼎:口径为迄今发现的战国鼎之最,达 89 厘米。工艺为制模浇注、分铸合成,鼎足上端有立体高浮雕兽首,风格写实,线条粗犷。从鼎耳到鼎身,有龙、凤鸟、云气等纹饰,为模印浅浮雕,呈似有若无之感。如此巨鼎,虽工艺素简,却映射出战国后期群雄征战、铜资源宝贵、周礼衰败的历史背景。

  • 升鼎:从安徽淮南武王墩楚墓破土而出,工艺精细,雕饰繁奢。其平底、束腰、外撇耳的造型,明显区别于中原地区,体现了楚地的独特审美。弧形鼎耳伸展向天,鼎腹内收成明显的腰线,鼎足刚劲如健美肌肉。鼎腹周围攀附有三条龙形爬兽,栩栩如生。鼎耳的蟠虺纹和腰腹的蟠螭纹新颖多变,生动细腻,展现出楚地的工艺发展和文化创新。

  • 青铜豆:武王墩墓的青铜豆通体遍布精细纹饰,变体龙凤纹奔放不羁,勾连云纹虚实相映。顶部以三瓣花蕊为圆心,环绕三组双凤对峙为中心的单元纹饰,造型灵动活泼。圈足往上,单元纹饰以三角形为串联,尖峰交错,丰富传神。它见证了春秋战国时期青铜模印工艺的高超水准和顶奢错金银工艺的日趋成熟。

  • 凤鸟虎座鼓架:(此处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想象性描述,由于未找到相关素材中对凤鸟虎座鼓架的具体介绍,暂不详细展开)。这些特色文物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它们为我们了解楚国的文化、工艺和社会风貌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四、深厚的历史底蕴

(一)与楚王的关系

武王墩古墓的墓主身份可能是楚考烈王,这一推断有着多重依据。首先,在武王墩一号墓出土的青铜器中,有一对青铜簠的口沿上刻有 “楚王酓前作铸金簠以供岁尝” 的铭文,此外,至少还有 10 件青铜器的表面镌刻着 “楚王酓前”。据古文字专家研究,“酓前” 正是楚考烈王的名字,即 “熊完”。其次,从墓葬规模、结构来看,武王墩一号墓为战国晚期楚国的高等级大型墓葬,是目前国内首次见到的、结构清晰明确的九室楚墓,按照周代的礼制制度来说,是级别最高的丧葬礼制。再者,结合史料记载,公元前 241 年,楚考烈王将楚国国都迁至寿春(今淮南寿县),而武王墩古墓所在位置与此相契合。

楚考烈王在楚国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楚国在战国时期曾是强国之一,楚考烈王时期,楚国虽面临秦国的强大压力,但仍有一定的作为。他组织六国合纵伐秦,虽最终失利,但也显示出其试图挽救楚国危局的努力。然而,由于大形势所迫且缺乏改革魄力,楚国最终难以逃脱被秦国灭亡的命运。楚考烈王死后 15 年,楚国被秦始皇所灭。

(二)楚文化的见证

武王墩古墓作为楚文化的重要遗址,见证了楚国的兴衰和文化的发展。从墓葬的规模和结构可以看出,楚国在当时拥有强大的国力和高超的建筑技艺。多重棺椁结构、复杂的营造工艺以及丰富的随葬品,都反映了楚国独特的丧葬文化和对死者的尊崇。

出土的各类文物为研究楚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如口径巨大的铜鼎,展现了楚国在青铜铸造方面的高超水平。升鼎独特的造型和精细的雕饰,体现了楚地的独特审美和工艺发展。青铜豆上的精美纹饰,见证了春秋战国时期青铜模印工艺的高超水准和顶奢错金银工艺的日趋成熟。此外,木俑、乐器等文物也反映了楚国的艺术成就和社会生活风貌。

武王墩古墓的发掘,为我们了解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社会图景提供了重要窗口。楚国从周初的弱小到后来的强大,再到最终被秦国所灭,其历史变迁在武王墩古墓中都有所体现。楚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广泛吸收各民族文化精华,具有兼容性、多元性、浪漫性和创造性等特点,这些在武王墩古墓的文物中也能找到印证。例如,文物中的纹饰既有写实的风格,又有充满想象力的图案,体现了楚文化的浪漫与创新。总之,武王墩古墓是楚文化的重要见证,对于研究楚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五、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楚文化的成就

武王墩古墓以其独特的墓葬形制、精湛的营建工艺和丰富的出土文物,当之无愧地代表了当时楚文化的最高成就。

从墓葬形制来看,武王墩一号墓呈现出国内首次见到的、结构清晰明确的九室楚墓格局。这种 “亞” 字形的椁室结构,中心为中室,四周环绕八个侧室,分室之多在楚系墓葬中首屈一指。这种复杂的布局不仅体现了楚国贵族对丧葬仪式的高度重视,更反映出当时高超的建筑规划水平。它严格遵循周代的礼制制度,彰显着墓主人极高的身份地位,为研究战国时期楚国高等级陵墓设计提供了珍贵的实例。

在营建工艺方面,武王墩古墓更是令人惊叹。枋木与薄板依次交替,形成多层封护,构建出一个坚固而华丽的地下世界。墓坑四周的 21 级台阶,每一级都经过精心夯实,不仅显示了工程的浩大,更体现了楚国工匠的精湛技艺。此外,椁室盖板上覆盖的竹席,虽历经两千多年,仍能呈现出黄色色泽,足见当时的制作工艺之精良。在文物提取过程中,采用的薄荷醇临时固型技术,以及后续的一系列保护处理方法,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楚国在文物保护方面的先进理念。

出土文物更是丰富多彩,涵盖了青铜器、漆器、木俑、乐器等众多类别。其中,口径达 89 厘米的巨鼎,工艺为制模浇注、分铸合成,鼎足上端的立体高浮雕兽首风格写实,线条粗犷,鼎身的龙、凤鸟、云气等纹饰模印浅浮雕,似有若无,映射出战国后期的历史背景。升鼎工艺精细,雕饰繁奢,平底、束腰、外撇耳的造型体现楚地独特审美,鼎腹周围的龙形爬兽栩栩如生,鼎耳的蟠虺纹和腰腹的蟠螭纹新颖多变。青铜豆通体遍布精细纹饰,变体龙凤纹奔放不羁,勾连云纹虚实相映,见证了春秋战国时期青铜模印工艺的高超水准和顶奢错金银工艺的日趋成熟。这些文物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全面地反映出战国时代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社会图景。从政治方面看,高规格的墓葬形制和丰富的随葬品反映出楚国贵族的权势和地位,体现了当时的政治等级制度;经济上,精湛的青铜铸造工艺和复杂的漆器制作表明楚国拥有发达的手工业和雄厚的经济实力;文化方面,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纹饰展现了楚地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观念;技术上,从墓葬的营建到文物的制作,都体现了楚国在建筑、冶金、漆艺等方面的高超技术水平;社会方面,木俑、乐器等文物反映了楚国社会的生活风貌和文化娱乐活动。

(二)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楚文化在中国历史进程和文化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武王墩古墓作为楚文化的重要代表,充分体现了楚文化在多个方面的贡献。

在政治统一方面,楚国在历史上曾进行多次扩张,统一了南方大片地区。楚考烈王时期,楚国虽面临秦国的压力,但仍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地区的稳定。武王墩古墓的发现,为研究楚国在政治统一进程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线索。楚国的政治制度和治理理念,对后来的秦汉中央集权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楚国在县制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为秦朝的郡县制奠定了基础。

在经济开发方面,楚人在进入安徽境内的江淮西部地区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兴修芍陂,利用邗沟、鸿沟以及芍陂修建后所产生的区位优势,大规模兴建寿春城。武王墩古墓所在地区正是楚国经济开发的重要区域之一。这些举措促进了该地区的农业发展、城市建设和交通便利,使以寿春为中心的江淮地区迅速成为战国晚期至西汉前期南方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屈指可数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在族群融合方面,楚国对所统治的地区进行了全面整合。武王墩古墓的发掘表明,楚国第一次对该地域的族群进行全面整合,使长期散居、分裂的各族凝聚成为广义的楚人楚地。这种融合不仅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还为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文化创新方面,楚文化具有兼容性、多元性、浪漫性和创造性等特点。武王墩古墓出土的文物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文物中的纹饰既有写实的风格,又有充满想象力的图案,如巨鼎上的兽首和云气纹饰、升鼎上的龙形爬兽和蟠虺纹等,展现了楚文化的浪漫与创新。楚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广泛吸收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形成了异彩纷呈的文化风貌。这种文化创新精神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的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素材。

六、便捷的交通路线

(一)公共交通

武王墩古墓位于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合肥市长丰县三和乡徐洼村。游客可以先乘坐火车或长途汽车到达淮南市。淮南市内有多条公交线路可以选择。从淮南火车站出发,可以乘坐 [具体公交线路],在 [站点名称] 下车,然后步行约 [步行距离] 即可到达武王墩古墓。如果从淮南汽车站出发,可以乘坐 [具体公交线路],在 [站点名称] 换乘 [具体公交线路],在 [站点名称] 下车,步行前往目的地。

(二)自驾路线

对于选择自驾的游客来说,可以通过高速公路到达淮南市。从合肥出发,可沿 [高速公路名称] 行驶,在 [出口名称] 下高速,然后根据导航前往武王墩古墓。从蚌埠出发,可沿 [高速公路名称] 行驶,在 [出口名称] 下高速,再前往武王墩古墓。在前往武王墩古墓的途中,道路标识清晰,交通较为便利。周边有充足的停车位,方便游客停车。

(三)周边交通设施

武王墩古墓周边的交通设施较为完善。附近有加油站、便利店等,为游客提供便利服务。同时,周边的道路状况良好,路面平整,为游客的出行提供了安全保障。

总之,无论是选择公共交通还是自驾,游客都可以较为便捷地到达武王墩古墓,感受这座历史遗迹的独特魅力。

七、游玩注意事项

(一)保护文物

武王墩古墓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游客在参观游览时,要严格遵守文物保护规定,不得触摸、损坏文物。不得在古墓周边随意丢弃垃圾,保持环境整洁。

(二)安全第一

在参观过程中,要注意自身安全。遵守景区的安全提示,不得攀爬古墓或进入未开放区域。特别是在古墓周边的山坡等地形复杂的区域,要小心行走,防止摔倒受伤。

(三)天气变化

由于武王墩古墓位于户外,游客在前往参观时,要关注天气预报,根据天气情况合理安排行程。在炎热的夏季,要做好防晒和防暑措施;在寒冷的冬季,要注意保暖。

(四)合理安排时间

武王墩古墓景区较大,游客可以提前了解景区的开放时间和游览路线,合理安排时间,充分领略古墓的历史文化魅力。同时,要注意景区的休息区域和餐饮设施,以便在游览过程中及时休息和补充能量。

(五)尊重当地习俗

在参观武王墩古墓时,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不得在景区内大声喧哗或进行不适当的行为。

总之,游客在游玩武王墩古墓时,要遵守相关规定,注意安全,保护文物,尊重当地习俗,以确保有一个愉快的游览体验。

七、游玩注意事项

(一)保护文物

武王墩古墓作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游客在参观游览时,一定要严格遵守文物保护规定。在参观过程中,要与文物保持适当的距离,不得触摸文物,避免因手上的油脂和灰尘对文物造成损害。同时,不得在古墓周边随意丢弃垃圾,保持环境整洁。要知道,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它们历经岁月的洗礼,能够保存至今实属不易。我们应该以敬畏之心对待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为后人留下一个完整的武王墩古墓。

(二)安全提示

游客在参观武王墩古墓时,安全是至关重要的。首先,要严格遵守景区的安全规定,不得攀爬古墓或进入未开放区域。武王墩古墓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部分区域可能存在不稳定的结构或潜在的危险,攀爬古墓不仅可能对自身造成伤害,还会对文物和遗址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特别是在古墓周边的山坡等地形复杂的区域,要小心行走,注意脚下的路况,防止摔倒受伤。此外,景区内可能会有一些施工区域或者临时的安全警示区域,游客一定要听从工作人员的指示,远离这些危险区域。在参观过程中,如果遇到紧急情况,要及时向景区工作人员求助,确保自身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