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Copyright © 安徽合肥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皖ICP备2024048737号
2024-11-14
合肥民俗文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地方戏曲方面,庐剧作为合肥本土剧种,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大别山一带的山歌、门歌等,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庐剧分为上、中、下路,中路以合肥为中心,音乐明快朴实,自然清新。其传统剧目丰富多样,有本戏、折戏和花腔小戏,涵盖爱情、公案等内容。
语言上,合肥话属于江淮官话的分支,具有北腔南调的特点,音色和发音力度偏向北方,语音偏向南方,音变非常多。例如 “老母鸡” 念成 “老抹资”,常被外地人引为笑谈。合肥话中还有许多独特的词汇,如指人 “说谎” 叫 “屁磨”,说人 “胡闹” 称 “搞脏” 等。
宗教信仰方面,合肥有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合肥穆斯林群众欢度开斋节,展现了伊斯兰教在合肥的独特风情。同时,政府也积极开展反邪教宣传进宗教场所活动,提高信教群众识别邪教的能力。
建筑风格上,合肥既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也有充满历史韵味的徽派建筑。如庐阳文化广场、徽派建筑等展示了安徽古代建筑的特色,古朴而典雅。
传统手工艺方面,合肥的非遗手工记忆丰富多彩。火笔画、庐州木雕、面塑、剪纸等民间工艺,体现了合肥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这些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为合肥的民俗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庐剧原名 “倒七戏”,起源于皖西大别山一带的山歌、合肥门歌、巢湖民歌、淮河一带的花灯歌舞等,后吸收锣鼓书、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不断发展而成。其起源虽无史料可考,但根据盲艺人李儒瑶所传的明朝《涂氏宗谱》和自己的演唱,被认定发源地为大别山区的霍山县。
庐剧在清嘉庆年间(1800 年前后)初步形成戏曲化,初期以大别山和淮河一带的山歌、门歌和民间舞蹈为基础,发展为三小戏。如《卖兰花》的唱腔是淮河一带流行的花鼓灯调,《打桑》则是大别山流行的 “打花石调”。演出多为唱一段舞一段,舞蹈与淮河一带的花鼓灯相似。
在发展过程中,庐剧受 “嗨子戏”“端公戏”“湖北花鼓戏” 等剧种影响,不断丰富自身。早期庐剧班社不满 10 人,只能在农村草台演出,剧目以生活小戏和折子戏为主。后来发展到 “三打七唱”,但仍未形成固定角色体制。到 20 世纪 20 年代后期,庐剧班社进入城市,角色行当增多,分为花旦、小生、青衣、老旦、老生、小丑六行。
庐剧在安徽形成上、中、下三路不同风格。上路以六安为中心,音乐粗犷高亢,带有山区特色;下路以芜湖为中心,音乐清丽婉转,显出水乡风味;中路以合肥为中心,音乐兼有上路、下路特色,明快朴实,自然清新。
庐剧的唱腔分主调、花腔两大类。主调是本戏和折戏的主要唱腔,既可叙事,也可抒情,适合表现复杂情感;花腔多为民间小调,轻松活泼,常用于小戏。唱腔板式丰富,落板常有帮腔,满台齐唱,称为 “吆台”。传统庐剧没有管弦乐伴奏,只用锣鼓进行起奏、间奏和伴奏,俗称 “满台锣鼓半台戏”。
庐剧的表演早期比较简单,是地方小调与民间舞蹈相结合,动作一般不配合剧情,演出多为幕表制,基本没有固定台词,多采用临时串词、套词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庐剧在表演艺术等方面作了较大改革,具有很强的吸收性、包容性和普及性。
黄梅戏在合肥有着重要地位。安庆专区黄梅戏剧团成立于 1957 年,黄梅戏发源于皖河流域,早期在合肥影响力较小,1952 年安徽省暑期艺人训练班在合肥举办,黄梅戏老艺人和中青年演员参加,这次训练班推动了黄梅戏的改革。同年黄梅戏赴沪演出成功,引起轰动,此后安庆地区黄梅戏剧团得到充实和加强,黄梅戏艺人社会地位提高。1953 年,中共安徽省委决定在合肥成立安徽省黄梅戏剧团,选调了一批优秀艺人。1954 年黄梅戏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会演获得多项殊荣,《天仙配》在上海再次引发黄梅戏热,上海电影制片厂决定拍摄黄梅戏电影《天仙配》。
徽剧对合肥文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徽剧曾流行于南方各省,乾隆、嘉庆年间四大徽班先后进入北京,吸收其他剧种元素演变为京剧。2006 年徽剧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宣部等部门出台《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合肥多所学校开展徽剧进校园活动,如合肥师范附小第三小学与安徽省徽京剧院合作,成立徽剧社团,编写徽剧教材,学生把徽剧唱进多个重要场合;合肥六中举办戏曲进校园专家知识讲座暨培训指导活动,邀请安徽省徽京剧院老师为同学们带来精彩的戏曲盛宴。
合肥话作为江淮官话的分支,呈现出北腔南调的独特风格。在音色和发音力度上,偏向北方,较为刚劲有力,给人一种豪迈之感。而在语音方面,则偏向南方,音变非常多,充满了灵动性。这种独特的组合使得合肥话在众多方言中独树一帜。
合肥话中的合音现象十分丰富,常常能将三个音节缩减为两个音节,甚至两个音节缩减为一个音节。例如,“衣裳” 在合肥话中连起来说成 “rāng”,“这个”“这样” 连起来说成 “di”。这种合音现象不仅体现了合肥话的简洁高效,也反映了合肥人民在语言表达上的智慧和创造力。
合肥方言中有着许多与众不同的词汇含义,这些词汇为合肥话增添了独特的魅力。比如,指人 “说谎” 叫 “屁磨”,形象地表达了对说谎行为的一种调侃;说人 “胡闹” 称 “搞脏”,生动地描绘出一种无序、捣乱的状态;赞人 “能干” 为 “停当”,简洁地表达出对他人能力的认可。
“拾弄” 用来讥人 “肮脏”,让人一听就明白是在批评不整洁的状态;称 “有趣” 为 “得味”,把那种引人入胜的感觉表达得淋漓尽致;谓 “闲谈” 为 “呱淡”,突出了聊天时的轻松氛围;讲 “稀罕” 为 “缺井”,独特的表达方式让人一下子就能理解其含义;“开玩笑” 为 “逗猴”,十分形象地表现出开玩笑时的活泼场景;“脾气怪” 为 “精味”,精准地概括了脾气古怪的特点;“是谁” 为 “哈个”,简洁明了地询问对方身份;“什么东西” 为 “哄东西”,在日常交流中使用频繁。此外,“好大事” 这个词更是涵盖了不在乎、无所谓、大包大揽等多种意思,充分体现了合肥话的丰富内涵。至于口称 “乖乖” 则表示惊讶之意,“小捣姊姊” 为民间的口头禅,并无骂人之意,为合肥话增添了一份亲切和生动。
在合肥的历史上,佛教曾一度盛行。旧时,合肥民间信仰佛教的人甚多,民众普遍重积善积德,崇奉 “不修今生修来生” 的人生哲学。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乐善好施、扶贫济困之风久盛。合肥旧志记载,昔合肥人 “董超,字子楷,好义乐施,兵燹后,尽出家财,以周困乏,乡里义之。” 又载:“范本泌,字衡若,性淳朴,七岁丧父,性孝友,与人交,然诺不欺,每隆冬必备衣粟,以赒贫。” 许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佛教的慈悲理念,遇到邻里手头不济或停火断炊时,总会设法给予帮助。这种乐善好施的风气不仅体现了合肥人民的善良品质,也为合肥的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做出了贡献。
合肥市基督教有着较为丰富的发展历程。基督教自清末传入安徽,在合肥也逐渐传播开来。近年来,合肥市基督教信徒数量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合肥市基督教信众已达数万人。合肥市基督教堂作为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经常举办各类教会活动。如举办首届研究生班开学典礼、传道员讲道、财务工作专题培训、慈善周捐款集中发放等活动。同时,合肥市基督教两会还积极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如路加爱心医疗队走进霍山教会义诊、基督教堂理发组进行公益慈善活动、“宗教慈善江淮行,扶贫济困献爱心” 等活动,充分体现了基督教的爱心与奉献精神。此外,安徽省基督教协会还在合肥市基督教堂举行圣职按立典礼,按立牧师、长老等圣职人员,为合肥基督教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合肥的徽派建筑充分体现了山地特色、风水意愿和地域装饰倾向。其选址严格遵循中国传统风水规则,往往山水环抱,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和山水意境,犹如中国画中的乡村。徽派建筑布局规整,中轴对称,功能布局合理,多为多进院式集合形式,体现了徽州人聚族而居的特色。通常北朝南,靠山面水,注重风水价值。建筑外观上,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优雅大方。装饰方面更是丰富多样,清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融为一体,使房屋精致如诗。例如在合肥园博园里的安徽园,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元素彰显出一派水墨韵味。黄山园和芜湖园里的飞檐翘角凸显了徽州工匠的精湛技艺。
合肥市第二中学艺术楼和专家楼始建于 1952 年,建成于 1954 年,是合肥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在修缮过程中,遵循 “修旧如旧”“合理化利用
” 的基本原则,用 3 个多月。施工前,全方位拍摄建筑照片,严格对照样板进行施工。在保护校园悠久古树的同时,对历史建筑实施必要的结构加固和修缮保护,保留了原有建筑的历史风貌。修缮后的两栋建筑复现 70 年前的外观,可再投用 30 年之久。新投用的艺术楼被用作美术专业教学室,专家楼改为学生发展指导中心。
合肥现代建筑风格独特,特点鲜明。道路交通发达,交通网络快速畅通,路面坚实平整,道路标志清晰,交通信号灯智能化程度较高,有效地缓解了交通拥堵问题。建筑设计现代感十足,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犹如森林中的巨人,展现出城市的崛起和活力。各类商业中心、购物中心、酒店等现代化建筑林立,为合肥的商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公共设施完善,公园、广场、健身设施等一应俱全,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公共交通系统发达,地铁、公交以及出租车等多种交通方式给市民出行提供了便利。合肥的现代建筑既体现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又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竹簧雕刻是安徽省合肥的传统工艺品,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中后期,至今已有数百年。竹簧雕刻主要选用竹簧为原料,将竹簧压成平面,与木板胶合,再精制成各种雕刻艺术品。
在制作工艺上,采用传统白描技法,以刀代笔,在竹簧上刻出各种花、鸟、虫、鱼、诗词书法等图案。竹雕艺人们继承空雕、浮雕、浅雕等手法,创造了竹簧镶嵌、画笔勾刀等新工艺,把原来的浅雕、浅浮雕发展到着色、彩色竹雕、彩绘和主体浮雕,突破了楠竹本身形态的束缚,造型别致,雕工精细,独树一帜。
雕刻品种多样,有茶叶盒、烟盒花等。产品表面光滑细腻,呈象牙色,别有风格,具有观赏与实用价值相结合的特点。
安徽火笔画起源于明末清初,有三百多年历史。火笔画以特制高温铁笔,借鉴国画技法,运用远近虚实、浓淡相间的方法,在木板、竹簧、宣纸、绫绸等不同材料上烙画而成,很有特色。
制作火笔画的工艺极为精细,其艺术特点是利用特殊的高温铁笔,在不同材质上进行创作。作品大小各异,既有大的巨幅作品,也有小巧的小品,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代表人物许洪刚在 1992 年退伍后全身心投入到火笔画的创作中,创作出一系列受欢迎的作品,并因此获得了多项荣誉。以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刘祝华及其弟子为代表的安徽 “火笔画” 通过作画工具的革新命名、作画新材料的使用以及本土题材、内容的创新而形成独立的流派。
发绣起源于唐朝上元年间,是安徽省合肥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发绣顾名思义就是用头发丝为原料,结合绘画和刺绣的制作方法所制作出来的艺术品。
制作工艺上,头发经过收集,洗染和化学处理之后,用接针、切针、缠针和滚针等不同针法刺绣。发绣白地黑线,适宜绣制摹线人物、山水和建筑物等,人物一般背景较少。以质朴素净取胜,绣品针迹细密,色彩柔和,风格独特。
发绣所用画作主题多样,包括中国山水画,中国书法,人物画像,动植物写意等,具有非常高的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
三河羽毛扇是安徽省合肥的传统手工艺品。其原材料为禽鸟的羽毛,主要有白鹅毛、雁鹅毛两种,因雁鹅毛稀少,尤其珍贵。
制作工序有分拣、清洗、晾晒、扎把、穿丝、整形、上色、绘画、装璜、包装等。主要品种有大月型、小月型、大白元、小白元、小圆扇、鸡心扇、孔明扇等。所制作出来的羽毛扇风缓而凉快,还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庐州麦秆画有着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差不多从麦子出现在中国的那时起,祖先就以麦秆为原料进行艺术创作。秦怀王墓发掘时出土的麦秆画虽经两千多年腐蚀,仍然色泽鲜明,不失古朴本色。
古稀之年的马龙麟老人是麦秆画传承人的代表。她将立体绘画熨烫技法运用到作品中,在麦秆画创作上取得了质的飞跃。庐州麦秆画从选料、染色、剖开、刮平、粘贴、熨烫、找图、描图、分片剪等十几个步骤制作而成,吸收了国画、版画、剪纸、浮雕等众多艺术的表现手法,制作出古朴典雅、惟妙惟肖的手工作品。
合肥葫芦传统雕刻技艺工艺复杂,难以掌握。其图案包括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及人物等。传承人姚瑶善于在创作时把握火候和力度,注重 “意在笔先,落笔成形”,充分运用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熨出丰富的图案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
近年来,姚瑶不断探索创新,将原来的平面图案发展为立体图案,极大地增强了葫芦的整体审美效果和艺术价值。葫芦雕刻技艺作品完全由手工完成,其雕刻技巧千变万化,主要有浮雕、镂雕、写意、针雕等,要求做到稳、准、轻、慢、巧。
粉蜡笺是一种传统的高级笺纸,历史悠久。其制作工艺复杂,融合了多种传统技艺,如染色、涂布、雕刻等。粉蜡笺色泽鲜艳,质地细腻,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大邵洋蛇灯是合肥的一项国家时级非遗,源于民间的传统节庆活动。洋蛇灯造型巨大,制作精美,表演时气势磅礴,充满了民间艺术的魅力。
包公故事作为国家级非遗,以包拯的生平事迹为蓝本,通过传说、戏曲、文学等多种形式流传下来。包公故事体现了公正廉洁、刚正不阿的精神,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文化价值。
虾子灯起源于合肥民间,通常在重大节庆活动中表演。虾子灯造型独特,色彩鲜艳,表演形式活泼多样。表演者通过舞动虾子灯,展现出虾子在水中的灵动姿态。
打莲湘是一种民间舞蹈,表演者手持莲湘,边打边舞,节奏明快,充满活力。
牛官堡舞狮也是合肥的民间艺术之一,舞狮表演精彩绝伦,狮子造型威武,动作矫健,充满了喜庆的氛围。这些民间艺术丰富了合肥的民俗文化,目前正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传承和发展,如举办民间艺术表演活动、开展民间艺术培训等,以确保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