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古代名人录

2024-11-14

一、群星闪耀的合肥古代名人

肥,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在古代孕育了无数杰出的名人,他们如璀璨星辰照亮了历史的天空。

在政治领域,包拯以廉洁公正、铁面无私著称。他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知开封府时,执法严峻,不畏权贵,被百姓尊称为 “包青天”。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

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领袖之一。他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 —— 北洋水师,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试图通过洋务运动挽救国家于危亡之中。

杨行密,五代十国时期吴国奠基人,史称南吴太祖。他出身农家,为人宽厚仁信且有智谋。在江淮举起割据大旗,遏止朱温南进步伐,为南方割据势力与北方中原政权并存的局面奠定了基础。他奖掖农耕,鼓励桑织,百姓安居乐业,还着手法律建设,删定《格令》50 卷行之,颇具政治远见。

二、传奇人物之周瑜

(一)江东美丈夫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省舒城县,一说今安徽省庐江县)人。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祖辈、父辈多人担任太尉等高官,父亲周异官至洛阳令。周瑜成年后身材高大,容貌俊美,精通音乐,有 “曲有误,周郎顾” 之说。

在东汉末年,周瑜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初平元年(190 年),孙坚兵讨董卓时,将家人移居在寿春。孙坚的长子孙策与周瑜同龄,两人一见如故,结下深厚友谊。兴平二年(195 年),周瑜率部曲助孙策进兵江东。先克横江、当利,接着挥师渡江,进攻秣陵、湖孰、江乘,进驻曲阿逼走刘繇。建安元年(196 年),孙策部众已发展到几万人,周瑜见其用这支队伍去攻取吴郡、会稽已足够,便率本部回到丹杨。

建安三年(198 年),袁术发现周瑜有才,欲收罗为己用,但周瑜认定袁术难成大事,只请做居巢长,借机回江东。在此期间,结识鲁肃。同年,周瑜带着鲁肃从居巢回到吴郡,投靠孙策。孙策任命其为建威中郎将,调拨士兵两千、战骑五十给他,赏赐丰厚。

建安四年(199 年),孙策准备攻打荆州,拜周瑜为中护军、兼任江夏太守,随军征讨。十二月,孙策率周瑜等诸将攻破皖城,虏获袁术旧部庐江太守刘勋家人及部下男女亲族。其中桥公二女皆国色天姿,孙策自纳大乔、周瑜纳小乔。接着进攻寻阳,再度大败刘勋。

周瑜因容貌俊美、精通音律且军事才能卓越,被江东百姓美称 “周郎”。他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以其出众的才华和英勇的军事成就,成为了一位传奇人物。

三、清官典范包拯

(一)铁面无私包青天

包拯,北宋名臣,一生为官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包拯出生于庐州府合肥县,自幼接受良好的儒家教育。他在 39 岁才步入仕途,首任建昌县知县,后因父母年迈,辞去官职回家尽孝。数年后,父母相继离世,包拯守孝期满后才正式踏上为官之路,担任天长知县。

包拯为官期间,不畏权贵,多次弹劾不法官员。他曾六次上奏弹劾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指出其平庸之才,为官腐败,建议将其调离三司,降职使用。面对包拯的弹劾,宋仁宗虽有犹豫,但最终接受了包拯的意见,张尧佐辞去宣徽使一职。此外,包拯还弹劾过宰相宋庠、舒王赵元祐的女婿郭承祐、宋祁、张方平等人。当时京城流行 “包弹” 一语,被包拯弹劾过的有污点官员便被称为 “有包弹”,没有弹劾过的是 “没包弹”。

包拯不仅不畏权贵,还廉洁自守。在青年读书之时,包拯就拒绝了富豪的邀请,以免日后从政受人情债所累。庆历元年,包拯出任端州知府,下令只许征收进贡数量的端砚,禁止多征,以身作则,任职三年,“岁满不持一砚归”。在 1973 年肥东的包公墓的清理挖掘中,只发现普通的砚台,没有端砚,充分证明了包拯的清廉。

包拯在开封知府任上,下令将开封府衙大门敞开,百姓可以直接前来申诉曲直,杜绝了胥吏弄权作弊。他还拆除了权贵们侵占河道而建的亭台水榭,使得 “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百姓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老包”。

包拯的公正执法和廉洁操守深受百姓爱戴,被后世称为 “包公”“包青天”。他的事迹被广泛传颂,成为了清廉的象征。他的铁面无私、不畏权贵的精神,激励着后世无数为官者,对中国历史的廉政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晚清重臣李鸿章

(一)洋务风云人物

李鸿章在晚清时期拥有举足轻重的政治地位。他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作为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领袖之一,他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试图力挽狂澜。

在洋务运动中,李鸿章发挥了关键的领导作用。他积极兴办实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局、北洋船政、津浦铁路等一批重要的实业项目。江南制造局不仅可以制造枪炮,还能修理一些舰船,为清朝发展南洋海军奠定了基础。同时,他重视海军建设,深知海防的重要性,主张加强海军建设以维护国家海上安全。在他的推动下,北洋水师成立,一度成为亚洲第一舰队。此外,他还创建了北洋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等一批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具有现代知识的新式人才。

对于李鸿章的历史评价褒贬不一。一方面,他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主导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在外交上也有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等。另一方面,后人也多诟病他曾作出的错误决策。如过于避战和重视海防而愿意牺牲整个新疆放弃疆防;1885 年在完胜日本的情况下签订《中日天津会议专条》,给予了日本可以派兵进入朝鲜的权利;与日本的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指挥失误导致军舰在威海卫被全歼;中法战争胜利后反而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等。他虽有外交天赋,但在那个敌强我弱的年代,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成为他一生的耻辱,也让他被世人唾骂为卖国贼。然而,李鸿章身处晚清的社会变革时期,是众多历史事件的参与者,他的努力和探索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五、台湾巡抚刘铭传

(一)台湾近代化之父

刘铭传在台湾担任巡抚期间,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成为推动台湾近代化的关键人物。

在交通建设方面,刘铭传排除万难,修建基隆到新竹的铁路,极大地改善了台湾的交通运输状况。1888 年,刘铭传向德国购入台湾第一辆蒸汽机车 “腾云号”,为台湾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此外,他购置船舶,开辟台北、台南至福州、厦门、上海、香港、吕宋、西贡、新加坡的航运,加强了台湾与外界的联系。

在邮电事业上,刘铭传撤除驿站,创设西式邮局,发行邮票,办理邮政业务;架设电线,兴办电报通讯。这些举措开创了台湾近代化的交通与邮电体系。1888 年,刘铭传还在台北成立邮政局,购置邮船用于往返台湾、福州、上海和浙江等地,极大方便了台湾、澎湖与福州乃至整个大陆的联系。

在市政建设方面,刘铭传采取官督商办的方式,开发商埠、拓宽街市、铺设水管、装设电灯、修建医院,奠定了台北近代化的市政建设。

在实业发展上,刘铭传扶持工商,振兴产业,设立台湾商务总局,招集殷商、广筹资本、各就所能、开煤矿、采硫磺、制樟脑。他招商引资所兴办的新式工矿企业,为台湾带来了近代化的生产方式和运营模式。其中,在恢复筹建基隆煤矿的过程中,刘铭传先立足商办,后采取官商合办,虽最终因客观原因决定引进外资办矿的计划被清廷否决,但他的这些锐意改革的方案,被后世史家誉为 “近代中国最早引进外资建立经济特区” 思想萌芽。

在教育方面,刘铭传十分注重学校教育,他在台湾各地设立学校和书院,并推广民众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刘铭传加强了国情教育,借此希望加深学生对祖国的了解。1887 年 3 月,其在台北的大稻埕六馆街设台北西学堂,聘请张尔诚担任总监,延聘辖冶臣和布茂林担任洋教习,主要教授外文,并派两名汉人教授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学生所学的西学主要有图算、测量、天文和制造等。与此同时,刘铭传鼓励台湾学生参加科举考试,加深了两岸之间的联系。

在台湾防务方面,刘铭传加强台北门户基隆、淡水的防务,增筑炮台、护营。他定购新式大炮,在基隆、沪尾、澎湖等地兴筑钢铁水泥炮台,整顿军队、裁冗撤庸、汰弱留强、巩固海疆,防范日本侵略。中法战争中,刘铭传临危受命,孤身渡台,保家卫国,指挥台湾军民同仇敌忾,英勇卓绝地抵抗法国侵略者,先后取得沪尾、基隆大捷,粉碎了法国 “踞地为质” 的企图,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捍卫了民族尊严。

刘铭传在台湾的改革举措规模宏远、深惟重虑,富有成效地开启了台湾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商业社会的转化,促进了台湾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台湾防务也日益巩固。他是实至名归的 “台湾近代化之父”,其功绩在海峡两岸广为流传,成为牵系皖台同胞骨肉亲情的纽带和桥梁。

六、南吴太祖杨行密

(一)割据江淮展雄才

杨行密,出生于唐大中六年(公元 852 年)庐州合肥,出身农家,幼年丧父,生活贫困。但他身材高大,双臂有力,能带起百斤的重量,可以日行三百里。

唐朝末年,天下大乱,杨行密应募为州兵,戍守朔方。后因当地军吏逼迫,杨行密斩杀军吏,自称八营都知兵马使,占据庐州。公元 883 年,杨行密被封为庐州刺史,从此以庐州为根据地,开始拓土扩张。

他先后与秦彦、孙儒、钱镠交战,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在与毕师铎的战斗中,杨行密佯装战败,而后出其不意发起攻击,重创毕师铎。面对孙儒的大军压境,他采取坚壁清野、迁徙百姓的战略,同时派遣部下破坏孙儒的后勤补给,最终在景福元年(公元 892 年)五月击败孙儒,将淮南全境纳入自己的管辖。

杨行密深知民间疾苦,主政淮南期间,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重视农业生产,吸纳战乱流民。他身着带补丁的衣服,以示不忘根本。灭孙儒后,他派兵护送孙儒部淮南籍降将降兵回乡,妥善安置。还着手法律建设,删定《格令》50 卷行之。

杨行密联合可以联合的力量,对付威胁最大的敌人。最初联合朱全忠、钱镠对付凶残的孙儒。及至孙儒灭亡,朱全忠拥兵自重,他就联合李克用、王建、李茂贞来抵制朱全忠,并打出拥唐讨逆的旗帜,以保存自己,牵制敌人。他和钱镠为争夺今苏南地区,屡动兵戈,后在自料钱氏不易消灭时,主动讲和修好,保持了几十年的和平共处。

杨行密的这些举措,为南方割据势力与北方中原政权并存局面奠定了基础,开启了唐宋之交政治整合和经济文化中心南渐先河,有 “十国第一人” 之誉。

七、开国功臣张德胜

(一)元末明初蔡国公

张德胜生于 1331 年,合肥人,字仁辅。元末天下大乱,江淮兵起,张德胜与俞通海、廖永安等人聚集在巢湖,组建巢湖水军。当时左君弼占据庐州,与黄墩守将赵普胜互为犄角,与巢湖水军不和。

至正十五年(1355 年)五月,张德胜随同俞通海、廖永安等率巢湖水军投靠朱元璋。他们大破蛮子海牙水寨,又破铁长官水寨、新生沙寨,俘获诸多军马,张德胜被授予万户。之后,和桑世杰揭发赵普胜阴谋,赵普胜逃走。六月,随朱元璋南渡长江,惊走牛渚守军,攻克采石、太平府。在元朝义军元帅陈野先率军攻打太平之时,张德胜和汤和攻击其水军,徐达和邓愈等人攻击其步军,大败敌军,擒获陈野先,张德胜被授予太平兴国翼总管,还攻克了溧水。

在随后的几年里,张德胜屡战屡胜。至正十六年(1356 年)二月,随廖永安攻破蛮子海牙水寨。三月,进攻集庆,大破方山营,生擒陈兆先,攻克集庆府(今江苏南京)、镇江,被授予秦淮翼元帅。四月,攻克金坛。八月,随徐达包围常州。至正十七年(1357 年)三月,攻克常州,升任枢密院判。四月,随军攻克宁国、宣州,收编长枪军。五月,随俞通海攻略太湖,招降张士诚部将王贵,又攻略马迹山。八月,攻打马驮沙。至正十八年(1358 年)元月,随桑世杰等攻打石牌,守将栾瑞投降,升任佥枢密院事。十月,跟随徐达攻克宜兴。至正十九年(1359 年)三月,赵普胜进攻陵阳、石埭等县,张德胜率军于栅江口与战,破其军,赵普胜率军逃跑。四月,随俞通海击败赵普胜,收复池州。九月,和徐达率领军队在无为登陆,率军夜袭浮山寨,击败守将胡总管,胡总管率军逃跑,张德胜率军追击,又在青山复败其军,再追至潜山,陈友谅部将郭泰渡河迎战,张德胜大破其军,斩杀郭泰,俘获牲畜、军资无数,趁势攻克潜山县,命令詹元帅留守。

至正二十年(1360 年)五月,陈友谅和张士诚相约进攻建康,朱元璋设伏于龙湾,命张德胜和朱虎率领水军埋伏于龙江关外。双方交战,张德胜总领水军,奋勇杀敌,斩杀无数,双方势均力敌,战事胶着之时,张德胜乃大呼一声,率领诸将奋勇冲击,陈友谅军遂大败。朱元璋遂命张德胜和诸将追击其军至慈湖,放火烧了陈友谅的船。又追击到采石,双方拼死一战,张德胜战死阵中,时年三十三。

至正二十三年(1363 年)十月,为嘉奖他功绩,朝廷追赠张德胜为光禄大夫、江淮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追封蔡国公。洪武二年(1369 年),肖像功臣庙,享太庙。洪武三年(1370 年),赠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光禄大夫、柱国、同知大都督府。洪武六年(1373 年),追谥为忠毅。

张德胜巢湖水军出身,投奔朱元璋以来,主要于水战中立功,从军南渡长江,屡克诸城,为朱元璋统一江南作出了贡献。其中于至正十九年(1359 年)三月,大破赵普胜军,又随徐达夜袭浮山寨,亲自率军追击,连战连捷,斩杀大将郭泰,俘获牲畜、军资无数。至正二十年(1360 年),参与龙湾之战,立下大功,为朱元璋平定陈友谅作出了重要贡献。

八、明初名将廖永忠

(一)战功卓著平四方

廖永忠,巢县(今安徽巢湖市)人,生于 1323 年。他少年时性情豪迈,有远大志向且智勇过人。在元末乱世中,廖永忠与兄长廖永安一起在巢湖组织义兵,保卫家园。

至正十五年(1355 年)五月,廖永忠兄弟率水师归附朱元璋。此后,廖永忠随兄率水军在朱元璋麾下作战,立下赫赫战功。他们相继攻取了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太平(今安徽当涂、芜湖、繁昌县一带)、集庆(今江苏省南京市)、镇江、常州等地,并征讨了元朝将领陈野先、蛮子海牙、陈兆先等人。

元至正十八年(1358 年),廖永安被俘,廖永忠承袭其官职,统领其军。在与陈友谅的战斗中,廖永忠表现非凡。陈友谅进攻龙江,廖永忠率水师迎战,大败陈军。进攻安庆时,他率水师攻破陈军水寨,攻克安庆。在江州之战中,廖永忠更是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智慧。他揣度城高后,在船尾造桥,取名天桥,驾船乘风倒行使天桥与城相接,士兵由此登上城墙,攻克江州。

至正二十三年(1363 年)的鄱阳湖之战,是廖永忠军事生涯中的高光时刻。战斗中,他与俞通海等用七艘战船载着干草,乘风纵火,焚毁陈军楼船数百艘。又亲率六艘战船深入陈军中搏击,然后迅速绕出,让陈军大惊。在泾江口拦截陈友谅,陈友谅中流矢毙命。

在讨伐陈友谅之子陈理时,廖永忠将江中连舟为长寨,断绝其出入之路,迫使陈理投降。得胜归来后,朱元璋赐给他一块上书 “功超群将,智迈雄师” 的牌匾。

明朝建立后,廖永忠继续南征北战。他任征南副将军,随征南将军汤和一同平定福建。福建平定后,接任征南将军,继续征讨两广地区。洪武二年(1369 年),成功平定两广,返回南京。次年,随大将军徐达北征,攻克察罕脑儿(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一带)。洪武四年(1371 年),再次任征西副将军,跟随汤和率水师伐蜀,直捣重庆,迫使夏王明升投降,平定蜀地。

廖永忠一生征战四方,为明朝的统一和稳定立下了卓越战功。

九、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

(一)忠烈将领守海疆

丁汝昌,原名先达,字禹廷,号次章,安徽庐江人。他生于晚清动荡时期,凭借自身的才能与勇气,在海军领域崭露头角,成为北洋水师提督。

丁汝昌的早年经历颇为坎坷。他自幼家境贫寒,以务农为生,十岁起失学,外出帮工补贴家用。18 岁时投太平军程学启部,25 岁随程学启降湘军曾贞干营,被编入湘军,后又被编入淮军,在淮军刘铭传麾下,镇压过太平军和捻军,先后被授予参将、副将、总兵等,领马营。

同治十三年(1874 年),淮军裁编,丁汝昌马队三营被裁,遂归故里,赋闲数年。光绪五年(1879 年),被李鸿章调北洋海防差用。次年奉命赴英国学习海军,协助购买兵船。北洋舰队正式编成后,丁汝昌任北洋海军提督。

1894 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清政府应朝鲜政府的请求,派兵入朝平定。日本抓住机会插手,蓄意挑起战争。丰岛海战后,甲午战争爆发。在黄海大战中,丁汝昌奋力抗敌。作为北洋海军中的高级官员,丁汝昌在此战中打的相当顽强。但由于中日双方舰队实力不对等,日本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舰队炮弹充裕,各类武器非常先进,无论是射程还是船速都要优于北洋海军。且自丰岛海战后,日本由海上向朝鲜继续大举增兵,由于清政府未能及时在大同江口建立根据地,致使水、陆军在朝鲜战场的军事行动完全陷于被动。黄海海战中,丁汝昌指挥的北洋舰队虽奋勇抗敌,但终因装备落后而大败,只能退守威海卫的刘公岛。

在威海卫之战中,丁汝昌面临着极其艰难的处境。敌军占领了炮台,自己没有了武力支撑,要想反败为胜难如登天。他为了夺回炮台,组织了一支敢死队,可惜最终失败。在败亡面前,丁汝昌面临着太多的抉择。当他面前跪着前来请愿的百姓和士兵,敌人的大炮对准他时,他手里拿着日本首领写来的信,心情沉重。他想着自己也是戴罪之身,此次战役失败,百姓也跟着受苦,倒不如投降,保他们一条生路。但自己绝不能苟活,带领战师失败已经是大耻辱了,于是他自服鸦片而死。

丁汝昌自杀殉国后,光绪下旨将其棺材锁上 3 道铁链,10 余年不准下葬。清廷将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责任推给了他,这种不公的待遇,让丁汝昌的家人和后人倍感痛心。更为令人发指的是,清廷不仅抄了丁汝昌的家,还将他的遗体穿上黑色囚衣,棺木漆成黑色并外加三道铜箍,寓意枷锁。他的棺木被用砖封于其原籍村头,不许下葬。

然而,历史是公正的。丁汝昌在面对外国侵略者的斗争中,始终坚持抵抗,捐躯为国,宁死不降,保持了中国军人传统的战争观和气节观。他的英勇事迹和爱国精神永远铭刻在了每一个中国人心中,也时刻提醒着我们要奋发图强,不再受外敌侵辱。他为国家、为民族付出的一切,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与尊敬。

十、淮军名将刘秉璋

(一)中法之战显威名

刘秉璋,字仲良,安徽庐江人。在中法战争期间,他力抗外侮,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光绪九年(1883 年),中法关系紧张,清廷加紧筹办海防,任命刘秉璋为浙江巡抚。刘秉璋奉令后积极行动,认真部署防守。他在镇海沿堤处筑长垣三十里,在海口放置巨木和铁索,在两岸驻兵,提高警惕。马江海战,福建水师全军覆没,浙江防务空前吃紧。光绪十年一月(1885 年),法舰追击南洋援闽兵轮,越境寻衅,往来游弋。二月,法舰四艘排泊于镇海口外七里屿洋面,南洋三艘轮船避入镇海口内,人心惶惶。

三月一日,法舰攻击镇海,南洋兵轮奋勇还击,击伤敌舰一艘,敌舰纷纷退去,其余三舰仍欲择机在附近登陆,又被我守军击退。二日早晨,被伤之舰向外洋开去,其余三舰仍泊原处,晚间法军派两鱼雷艇偷袭,又被我炮台和兵轮击退。三日十时,法军又一军舰来犯,即被我台炮兵击穿烟筒,仓皇逃窜时又被我兵轮击中舰尾。数日间,法军或偷袭或突袭或强袭,都被我浙江守军英勇击退,没能收获任何战果。不久法舰司令孤拔病死在澎湖。

镇海保卫战的胜利,刘秉璋虽未亲临前线,但他对防守的重视,对相关军事部署的指示,无疑对总体战事起到了正向作用。可以说浙江抗法战争的胜利,有效配合了台湾军民的抗法斗争和越南战场上的抗法作战,在中法战争中占重要地位。战争结束后,刘秉璋 “为绸缪未雨之计”,继续建设浙江海防,使浙江海防初具规模。

刘秉璋督蜀十年,勤政廉洁。他用竹笼古法制修都江堰水利工程,造福民众。在 “成都教案” 中,他维护民族利益,被清廷罢职。作为儒家的学徒,作为天朝的臣子,刘秉璋必然无法接受洋教,但在实际治理中又无法不面对。洋教的背后,是西方列强的枪炮,是不平等条约的许可,刘秉璋不得不采取应付权宜之策,但 “惟性情果敢”,遇事常常 “公平判决,不袒教民” 致使 “教士深恨之”。

光绪二十一年(1895 年),成都发生了大规模捣毁教堂及医馆事件,史称 “成都教案”。成都教案发生后,英国即对清廷施加压力,声称 “中国如不即予刘督相当之罪,明发(上谕),即派兵船到华海口报复等语”,在列强压力下,清廷最终选择了息事宁人。刘秉璋一生淡泊名利,但十分重视教育,为家乡捐建了南京庐江试馆和三乐堂书院,培养了一大批有用之材。

十一、水利专家陈瑄

(一)明清漕运奠基人

陈瑄,字彦纯,合肥人。他既是一位军事将领,又是杰出的水利专家,更是明清漕运制度的确立者。

陈瑄早年随父任职成都,以善射著称,多次随大将军蓝玉征讨南番、越巂等地。建文四年,陈瑄统领水师镇守南京江防,后在燕军抵达浦口时迎降,被封为平江伯。

永乐元年,陈瑄被任命为总兵官,总督海运。他当年便从海上向北京、辽东输运粮食四十九万余石,后又在直沽建百万仓,修筑天津卫城。在督理海运期间,他让漕卒与海上岛民互市,公平交易,既利于岛民又便于海运。

永乐十三年,明成祖因会通河全面通航,决定改走内河漕运,仍由陈瑄负责。陈瑄建造浅船二千余艘,起初运输两百万石,后逐渐增加到五百万石,使得国用得以富足。当时江南漕运至淮安后损耗巨大,陈瑄采纳故老建议,开凿清江浦,将湖水导入淮河,并修筑四座闸门适时泄洪,还沿湖修筑十里长堤,提高船只运输能力,节省了大量费用。

陈瑄督理漕运三十年,针对漕运事务实行了很多整改措施,可谓 “举无遗策”。他在淮河至临清按水势设闸四十七处,使漕运畅通无阻。他还上奏明仁宗,提出七条经国利民的建议,被仁宗采纳,并赐铁券,允许子孙世袭平江伯爵位。

陈瑄不仅重视漕运,在水利方面也多有建树。他开清江浦导水流入淮河,浚深徐州至济宁河道,兴筑沛县至济宁长堤;开扬州白塔河通长江,筑高邮湖堤。

明成祖一朝,郑和下西洋官兵的配置或调动,均由陈瑄总掌。出洋之宝船亦是由陈瑄所主政的 “清江督造船厂” 建造。

陈瑄以六十九岁高龄,带病在淮安一带勘察水利,最终倒在了为之奋斗一生的水利事业工地上。宣宗皇帝听到讣闻,十分哀恸,特地派官员致祭,还停止朝事一日,为陈瑄举行国葬,追封他为平江侯,赐谥号 “恭襄”,命工部营葬。而在民间,因其以浚河有德于民,民立祠清河县。朝廷亦命有司春秋致祭。

陈瑄身为高官,却没有一点官架子。他生活俭朴,清廉自守,能亲临治河工程第一线,并深入民间做调查,关心民间疾苦,惩治贪官污吏。他是一位清正廉洁、品行高洁的好官,为国家经久计,生民被泽无穷。清名臣张廷玉对陈瑄有极高的评价:“陈瑄治河通运道,为国家经久计,生民被泽无穷。此无他故,殚公心以体国,而才力足以济之。诚异夫造端兴事,徼一时之功,智笼巧取,为科敛之术者也。”

十二、总结与展望

合肥古代名人犹如璀璨星辰,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他们以各自的方式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了卓越贡献,其精神和事迹成为了宝贵的财富,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包拯的铁面无私、清正廉洁,为后世树立了为官从政的典范。他的公正执法和廉洁操守,成为了廉政建设的标杆,让人们深刻认识到为官者应秉持的原则和担当。

周瑜的军事才能和英雄气概,在乱世中展现出非凡的魅力。他的智谋和勇气,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李鸿章虽在历史评价中褒贬不一,但他在洋务运动中的努力和探索不可忽视。他积极推动近代化进程,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刘铭传作为台湾近代化之父,他的改革举措为台湾的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他的开拓精神和务实作风,为后人在推动地区发展和国家建设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杨行密在江淮地区的雄才大略,为南方割据势力与北方中原政权并存局面奠定了基础。他的政治智慧和民生关怀,体现了一位领导者的担当和责任。

张德胜、廖永忠、丁汝昌、刘秉璋、陈瑄等名人,也都在各自的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战功、水利贡献、抗敌精神等,都是合肥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合肥古代名人的精神和事迹,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与传承。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处于何种时代,都要有坚定的信念、高尚的品德和勇于担当的精神。在当今社会,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汲取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得以延续,为后人提供更多的启示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