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Copyright © 安徽合肥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皖ICP备2024048737号
2024-11-14
合肥北临秦岭淮河、南靠长江,其地理位置在军事战略上至关重要。秦汉时期,北方自合肥南下分为东西两路,东路经巢湖、过昭关、至历阳、抵丹阳渡江达吴县,是联系江南的要道;西路自群舒,绕道衡山,从枞阳渡江或穿衡山到浔阳江,通江夏,是连接闽越的捷径。三国时期,合肥位于曹魏腹地,是寿春的前哨站,也是魏吴两国争夺的焦点。对于孙吴来说,合肥就像头上悬着的一把利剑,若合肥一直在魏国手里,孙吴依靠长江抵御魏国进攻的胜算就少得多。守江必守淮,合肥恰好位于江淮之间的中心点上,要想取得淮河防线,就必须先拿下合肥。而且,孙权若拿下合肥,就可以从施水北上,接入淝水,威逼寿春,进而以图中原。
合肥因水运便利,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枢纽。先秦时期,当地民众开凿 “江淮运河”,沟通了南淝河和东淝河。时至三国,曹操鉴于合肥战事频仍,发动民众重修运河,河道运力得到很大提升。南方政权自濡须口,入巢湖,经江淮运河,过寿春,转涡水,直击中原腹地;北方政权利用夏季高水位顺流南下,可饮马长江,西可进取武汉,东可威压南京。凭借水路交通的优势,合肥发挥着枢纽的作用。《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合肥受南北潮,跃升为当时与长安、洛阳齐名的货物中转中心。后来,合肥更是位列全国八大 “都会” 之一,由物流中心向商贸中心转变。合肥集中的 “皮革、鲍、木输” 等物资,与以纺织、制瓷、冶炼、造船为主的孙吴在社会、军事、民生等方面有很强的互补性。孙吴欲将合肥纳入麾下,以助长国家实力,提升经济质量。
三国鼎立时期,天下局势从诸侯混战转变为相对稳定的割据态势。吴蜀联合抗击强大的曹魏政权,这为东吴集中力量进攻合肥提供了政治保障。曹魏虽占据北方,实力雄厚,但面临孙吴与蜀汉的两面夹击,疲于应付,且内部权力争斗激烈,在合肥方向一直采取守势。合肥地处江淮之间,北接寿春,东临吴都建业,水网发达,地理位置重要。孙吴占据合肥就能控制整个淮河流域,进而谋取天下;曹魏固守合肥则能持续威胁东吴的政治经济中心,保证东部地区稳定发展。双方都深知合肥的战略意义,故而寸土必争。
第一次合肥之战:赤壁之战后,曹操新败,孙权趁合肥太守刘馥病故,亲率 10 万大军围困合肥。攻城 1 个月后,曹操虽派兵来援,但援军迟迟未至。合肥被合围百余日,城墙因连日下雨即将倒塌,守军以杂草和棕榈叶修补城墙并每晚举火巡视。曹操派出的援军张喜仍未抵达,守将蒋济派人伪装信使被孙权擒获,谎称张喜的四万援军即将到达,孙权信以为真,率军撤退。
第二次合肥之战:曹操率军征张鲁,合肥仅留张辽、李典、乐进领七千人驻守。孙权见合肥防御空虚,率十万兵马攻击合肥。曹操在征张鲁之前留下密函,命张辽、李典出战,乐进守城。张辽披甲持锐,身先士卒,斩杀吴军两员大将,孙权军大乱。孙权被赶到山上,后被潘璋稳住阵脚又包围张辽,张辽左冲右突突出重围,又解救被围士兵。孙权与张辽对峙十余日,因军中疫病横行和后方山越作乱而撤退。
第三次合肥之战:孙权假意撤军,被满宠识破,最终无功而返。
第四次合肥之战:孙吴先被曹魏伏兵击败,后进攻六安与合肥新城又都无法攻克。
第五次合肥之战:孙权进驻巢湖口,亲自带兵攻向合肥新城,同时派陆逊等进军其他方向,形成三路兵马北伐。曹魏合肥新城守将张颖等拒守力战,孙权久攻不克。魏明帝曹叡亲率大军东行,孙权恐惧而退走。
第六次合肥之战:诸葛恪率二十万人围攻合肥新城,魏将张特与三千人守新城三个多月,死伤甚多。张特用缓兵之计修补城防,后曹魏援军赶到,大败吴军。
六次合肥之战对魏吴两国军事、经济及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军事上,曹魏在合肥的坚守使孙吴在合肥城下损兵折将,始终无法有效占领合肥城,对曹魏腹地形成直接威胁。经济上,孙吴多次进攻合肥,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影响了经济发展;而曹魏因长期占据合肥,保障了寿春地区的农垦经济。政治上,曹魏稳定了东部地区,为西晋统一打下坚实基础;孙吴未能占领合肥,在与曹魏的对抗中处于相对劣势。合肥在当时的重要战略意义由此凸显,成为三国时期各方争夺的焦点。
南朝齐末年,政治混乱,各方势力争斗不断。此时,合肥被北魏控制,对梁朝造成了极大的战略威胁。合肥地处要冲,北临淮河,南靠长江,是连接南北的重要枢纽。北魏占据合肥,可随时南下威胁梁朝的国都南京,使得梁朝在军事上处于被动防御的状态。同时,合肥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受到了北魏的影响,梁朝的经济实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梁朝必须夺回合肥,以保障国都及周边地区的安全。
梁天监五年(北魏正始三年,506 年),梁将韦睿率军进攻北魏合肥。韦睿先派长史王超等进攻北魏小岘,未克。但魏军数百人出城外列阵,韦睿认为小岘城中必有精兵勇将,若能打败他们,城池将不攻自破。于是出示符节,晓以军法,下令发起进攻。梁军作殊死战,大败魏军,占领小岘。继之乘胜围攻合肥。因梁右军司马胡景略等久攻不克,韦睿遂令在淝水上游构筑堤坝,使水位上涨,疏通水路。不久,梁水军陆续抵达战区。面对梁军的进攻,魏军在合肥东西构筑两座小城抵御。韦睿领兵先攻此二城。不料魏将杨灵胤率 5 万人马攻来。梁军惧,奏请增兵。韦睿指出,临城增兵不可及,师克在和,不在众。急派军主王怀静等部署在淝水两岸筑城,保护堤坝,以待魏军。魏军攻破梁军所筑新城,斩俘千余人,乘胜攻击梁军堤坝。韦睿领兵奋力搏斗,击退魏军,乘势在堤上构筑营垒,加强防护。同时起用主力战舰,舰与合肥城墙同高,四面包围合肥。魏守将杜元伦登城督战,被射死。梁军乘势发起总攻,拔合肥,俘斩魏军万余人,获牛羊万计。
合肥重归南朝后,对南朝国都南京及周边地区的安全系数有了极大的提升。合肥作为南京的重要屏障,其回归使得梁朝在军事上有了更大的战略纵深,能够更好地抵御北魏的进攻。同时,合肥的收复也为后续收复寿阳奠定了基础。寿阳是北魏在淮南的重要据点,对梁朝构成了重大威胁。合肥的收复使得梁朝在进攻寿阳时能够有更好的战略支撑,为最终收复寿阳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合肥的收复也对梁朝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合肥地处交通要道,是南北贸易的重要枢纽。其回归使得梁朝的经济交流更加顺畅,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