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Copyright © 安徽合肥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皖ICP备2024048737号
2024-11-13
瑶海区的名字充满着传奇色彩。早年,有个小镇叫七里塘镇,地处合肥郊区,是当时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基地。为解决灌溉问题,当地挖了一口 100 多亩的当家塘。水塘挖好后,周边修建起亭台楼榭,还种上了花草树木,渐渐有了公园的模样。然而,给这个公园起名却让大家犯了难。有人提议叫 “姚海公园”,因为公园所在地在七里塘村姚海冲境内。但也有人觉得这个名字太俗气。古人云,天上有瑶池,于是便有了 “人间有瑶海” 的提议,“瑶海公园” 这个名字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可。
后来,合肥进行区划调整,原合肥东市区便改名为瑶海区,瑶海街道也改名为长淮街道。这个名字的由来,不仅体现了合肥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展现了合肥在地名命名上的讲究。从一个小小的水塘,到如今的一个区名,瑶海的故事见证了合肥的发展与变迁。
瑶海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常住人口为 862043 人。从人口结构特点来看,呈现出多个显著特征。
在性别构成方面,男性人口为 436843 人,占 50.7%;女性人口为 425200 人,占 49.3%。总人口性别比由 2010 年的 105.9 下降为 102.7,性别比例更加均衡。
年龄构成上,0—14 岁人口为 151661 人,占 17.6%;15—59 岁人口为 599563 人,占 69.5%;60 岁及以上人口为 110819 人,占 12.9%,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为 82064 人,占 9.5%。与 2010 年相比,0—14 岁人口的比重上升 3.0 个百分点,反映出国家生育政策的积极成效,为瑶海区未来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潜力。15—59 岁人口的比重下降 4.8 个百分点,60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 1.8 个百分点,6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 2.2 个百分点,表明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但同时也带来了 “银发经济” 发展的机遇。
受教育程度方面,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205301 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160852 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262258 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144865 人。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 15943 人上升为 23816 人,人口文化素质大幅提升,为瑶海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本支撑。
此外,从城乡人口分布来看,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 839135 人,占 97.3%;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 22908 人,占 2.7%。城镇人口比重上升 4.2 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反映出瑶海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2024 年一季度,瑶海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55.67 亿元,同比增长 2.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0.02 亿元,同比增长 -48.3%;第二产业增加值 34.93 亿元,同比增长 3.3%;第三产业增加值 120.73 亿元,同比增长 2.5%。
2024 年上半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350.28 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 3.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0.04 亿元,同比增长 -29.6%;第二产业增加值 99.98 亿元,同比增长 3.7%;第三产业增加值 250.26 亿元,同比增长 3.1%。
2023 年 1 - 11 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累计增速 -6.8%,环比下降 1.3 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增速 2.6%,环比下降 0.6 个百分点;战新企业累计增速 -6.9%,环比下降 1.6 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1.9%,其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 -0.8%,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 65.1%。全区限上批零住餐四行业销售(营业)额增速为 4.5%、-5.8%、3.1%、4.9%;实现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96.4 亿元,同比增长 -8.5%。
这些数据充分展现了瑶海区经济发展的态势。尽管在不同阶段面临着各种挑战,但瑶海区始终保持着稳定的发展步伐,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合肥植物园是瑶海区最受欢迎的景点之一。建于 1987 年,地处合肥清溪路口以西,西郊董铺水库东南岸一环形半岛上,占地面积约 70 公顷。园内共收集植物 2000 余种,其中国家一、二、三级珍稀保护树种 29 种。拥有梅园、桂花园、竹园、木兰园、石榴园、水景园、园林植物示范区、秋景园、盆景园等 9 个植物专类园和三叠泉、天下第一磬、湖滨绿色走廊、艺梅馆等景区。每年都举办梅花节、桂花展、荷花展,其中中国合肥桂花展已成为国内花事节庆的著名品牌。年接待人次 49 万人次。游客在这里可以欣赏到各种珍稀植物,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还能参与游船、野外烧烤、青青乐园等休闲娱乐活动。
岱山湖旅游区是一个美丽的湖泊景区。位于肥东县境内,湖面面积与杭州西湖面积相当。岱山湖地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 15.7 摄氏度,湖边山区森林覆盖率 90%以上,有 400 多种植物;湖内有数百种水生植物,栖息着白鹭、灰鹭、苍鹭、黑嘴鸥、鸳鸯、天鹅等珍稀鸟类 80 多类,2 万多种。景区内设有佛教文化园(演法禅寺)、钟亭祈福、老人与湖、心经大坝、情缘谷、福泽莲花台、马娘娘洗脸台、天鹅岛等参观景点,还有游船观光、天鹅岛乐园、五号营地(丛林穿越、攀岩、蹦床、射箭、真人 CS)、沙滩篝火、沙滩烧烤、露天 K 歌等游玩项目。
王氏保赤丸中医馆是一家具有瑶海区特色的中医诊所。以治疗儿科疾病而闻名,馆内环境幽雅,设施齐全。作为中华第一丸 “王氏保赤丸” 的诞生地,它是清道光年间南通著名中医王胪卿集祖传九世秘方精制的传统中成药,1957 年,王胪卿之嫡孙北京中医学院教授王绵之主动将秘方献于国家,并亲传制法由精华集团的前身之一的南通制药厂独家生产,其工艺配方列入国家级机密级配方名录。这里不仅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还提供一些中医养生和推拿按摩服务,让游客可以体验传统中医的魅力。
瑶海区,这片承载着历史与希望的土地,正以昂扬的姿态迈向未来。在历史底蕴与现代发展的完美结合下,瑶海区必将继续绽放光彩。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瑶海区有着巨大的潜力。随着 “产业转型、城市更新、环境提升” 三大行动的持续推进,瑶海区将进一步打造一批上市企业、独角兽企业和国家级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用好合肥东部新中心这个最大平台,积极申报设立省级开发区,提升 “一谷三基地” 承载力。通过精准招商机制,以商招商、大使顾问招商、商协会招商、基金招商、产业链招商等多种方式,引进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区域总部和研发机构,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新型能源、新型材料、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领域积极布局,创建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以原创设计撬动时尚产业,促进纺织服装产业能级跃升,加快推动安徽国际汽车城和合肥汽配城升级改造,重塑汽车消费新优势。预计未来瑶海区的经济将持续增长,地区生产总值有望稳步提升,为实现 “双示范、千亿区” 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在城市建设方面,城市更新行动将持续发力。实现片区更新基本清零,全力攻坚城中村改造,争取三年目标任务大头落地。强化规划引领,做优基础设施,完善 “一环两横两纵” 快速路网和 “五横八纵” 骨干路网,构建全市最密的地铁布点和换乘设置,全面搭建 15 分钟交通圈。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增强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确保安置任务大头落地,完成全区 “难安置” 工作任务,努力做到交付即安置,让群众早日安居。推动 “拆建安管” 机制更为完善,加快征迁扫尾攻坚,建好安置房并平稳安置,持续提升小区管理水平。同时,结合特色人文元素,谋划实施城市微更新项目,提档升级精品街巷,留住 “老城记忆”。围绕青年创意田园、南淝河、二十埠河,建设生态游憩空间,打造特色文旅综合体,推出城市轻旅游路线。免费开放全区公共文化场馆,筹办系列文体活动,以翰墨丹青书写人文瑶海。
在民生福祉方面,瑶海区将继续加大投入。加快推进教育项目建设,确保三十八中嘉山校区等 10 所学校投用招生,努力缩小学校服务半径、提升校园环境。建成七里站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兴城家园菜市场等项目,提升群众生活便利度。推动瑶海体育中心建设,争取大鹏公园开工,建设提升 70 处运动健身场所,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让群众在家门口乐享体育。加快 “三公里” 充分就业社区建设,持续开展 “春风行动” 等招聘活动,争创省级就业创业示范单位。依托市二院老年护理院、静安健康、九久夕阳红等养老服务资源,打造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发挥瑶海幼教托育中心引领作用,支持社会力量开展普惠托育服务。
在旅游发展方面,瑶海区将进一步挖掘旅游资源,提升旅游品质。以合肥植物园、岱山湖旅游区、王氏保赤丸中医馆等现有景点为基础,不断完善旅游设施,丰富旅游产品,提高服务质量。同时,结合瑶海区的历史文化和工业遗产,打造更多具有特色的旅游景点,如中国(合肥)服装原创设计基地、长江 180 艺术街区、二号门・幸福街里、车桥新界、时埠里等城市更新 “五朵金花”,将工业遗产活化再利用,推动瑶海向消费、文化、旅游一体的现代化时尚城区过渡,打造城市文化新地标,共绘合肥都市旅游圈版图。
总之,瑶海区的未来充满希望。在历史底蕴的滋养下,在现代发展的推动下,瑶海区将不断创新、不断进步,成为一个经济繁荣、城市美丽、民生幸福、旅游兴旺的魅力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