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安徽博物院游玩攻略

2024-11-28

一、安徽博物院的前世今生

1. 初建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博事业。在合肥市成立了合肥科学馆、皖北文管会,在芜湖市成立了芜湖科学馆、皖南文物馆。1953 年 4 月 23 日,安徽省委和省政府决定将 “合肥科学馆、皖北文管会、芜湖科学馆、皖南文物馆” 合并,成立了 “安徽省博物馆筹备处”。

筹备处成立后,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一方面征集文物,另一方面进行基建和陈列展览工作。上世纪三十年代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的楚器 27 箱从南京运回芜湖,1953 年由筹备处清点整理并编辑出版《楚器图录》一、二集。当年 6 月至 11 月,文化部主办《楚文物展览》,我省出土的 6 件楚器珍品参加展出。10 月 1 日,筹备处还举办了国画展览,展出历代名家作品 222 件。

1954 年 8 月,在合肥市安庆路 268 号开始建造安徽省博物馆馆舍。1956 年 2 月,安徽省博物馆陈列展览大楼建成,建筑面积 11560 平方米,建筑造型采用了仿苏式建筑的设计风格。首次举办了安徽省工农业展览会,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财贸、文教卫生和历史文物等二十多个陈列馆。同年 11 月 14 日,安徽省博物馆正式成立,陈列面积 7826 平方米,开设有 “历史文物、革命文物、工农业建设” 等主题的展馆。

安徽省博物馆的成立,得到了多位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和视察。1958 年 1 月 5 日,周恩来总理视察了安徽省博物馆,视察结束后表示非常满意。同年 9 月 17 日,毛泽东主席视察了安徽省博物馆,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一个省的主要城市,都应该有这样的博物馆,人民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的力量是一件很要紧的事。” 这一讲话是对安徽省博物馆的极大肯定。20 世纪 50 年代末、60 年代初,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董必武、李先念、叶剑英、彭德怀、贺龙、刘伯承、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谭震林、聂荣臻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也相继前来视察,其中陈毅同志还为安徽省博物馆题写了馆名。

此后,安徽省博物馆不断发展。1968 年 6 月 24 日,安徽省革委会决定将安徽省博物馆展览用房全部交给 “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 大型照片展览办公室统一使用,之后被俗称为 “万岁馆”。1971 年 9 月 14 日,安徽省博物馆与毛泽东思想宣传馆合并,改名为 “安徽省展览博物馆”。这期间,大部分展览活动停止,但在 1971 年 9 月 14 日之后,博物馆的展览活动逐渐恢复。1977 年 8 月 19 日,中共安徽省委决定撤销 “安徽省展览博物馆” 名称,恢复 “安徽省博物馆” 名称。之后展出安徽的古生物、青铜器、瓷器、画像石、文房四宝和安徽古代建筑等。

1985 年,安徽省博物馆新建成 4156 平方米的文物库房。1993 年,又新建成 1257 平方米的办公楼。1994 年 3 月 24 日,推出了 1800 平方米的专题陈列《安徽古代文明》,打破了以往 “通史” 式的陈列旧体系。时任中共安徽省委副书记方兆祥,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杜诚,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马自树,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长吕济民,安徽省各界代表共 300 多人出席了该陈列的开幕式。2000 年,对原古生物陈列室进行了扩建,扩建后的面积是原来的两倍多,并采用了现代化的陈列设施和技术手段。

2. 扩建新馆

2005 年 12 月,安徽省为了加快实施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单位关心支持下,决定在安徽省博物馆老馆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的同时,正式立项建设安徽省博物馆新馆。

2005 年 10 月至 2006 年 5 月,在坚持整体保护原则,保护建筑本体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生活延续性的前提下,维修加固安徽省博物馆老馆陈列大楼。

2007 年 1 月 16 日,在合肥市怀宁路 87 号开始建设安徽省博物馆新馆。新馆建筑面积 4.1 万平方米,建筑造型采用了 “五方相连,四水归堂” 的徽派设计风格。

2008 年 3 月,安徽省博物馆对外免费开放,是中国当时首批免费开放的博物馆。2010 年 12 月 28 日,安徽省博物馆更名为安徽博物院。

安徽博物院新馆作为省 “861” 行动计划重点文化项目和省 “十一五” 期间文化设施建设的标志性工程,规模适当,功能齐全。新馆地处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中轴线西侧,次景观轴一端,与市政务中心、体育中心遥相呼应,是安徽文博园区的核心建筑。随着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各项设施的日趋完善,新馆平日里参观观众人数较为平稳,每逢节假日接待的观众量屡创新高。

新馆选址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文博园区为低洼地带,当初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将此处填平加高。一到夏季暴雨频发,经常导致排水困难,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增加了防洪排线的难度和投入。

安徽博物院新馆内部功能分区包括立体公共空间、陈列展览区、文物藏品库房区、文物科学保护区、科学教育区、公共服务区、办公及设备用房等七个部分,基本满足近十年内该院业务发展的需要。如日后能在园区内新建若干附属功能建筑,将游客服务中心、文保中心、办公区等功能区从主体建筑中单独划分出来,会使功能区划更为合理、可利用面积大大增加,完全可以满足更长时间内安徽博物院的建设发展需求。

新馆在建设过程中,也注重人性化服务设施的完善。原设计方案中,每层之间是踏步楼梯,没有手扶电梯,且没有设计观众用餐的地方,只是设计了轻餐饮区。经过努力,最终争取设计单位和代建方同意,完成 6 部手扶梯和餐饮区域的设计变更。

安徽博物院新馆的建筑设计体现了现代建筑设计的思路与方法,运用空间、材质、构成等现代建筑本体语言,传达地域文化的精神与内涵。整体空间布局清晰地分成三个圈层,立体构成的手法又生成具有复杂性与多样性的公共空间系统。取意 “四水归堂”,建筑核心部位形成向天开敞的公共大厅,其空间通过一系列转折勾连、错动交叠的通高片墙进行多样化的限定。类似于一个立体的徽州村落,片墙的引导使公共大厅联动着一系列大、中、小空间与 “巷道”。

展厅是连续转折的实体体量,构成一个四面通透的方体,确定建筑的基本外轮廓。实体外表面覆盖的纹理抽象于镇馆之宝楚大鼎鼎身的兽面纹,突出远古青铜器般厚重浑雄的分量感;实体通透部位切开的内表面覆盖木质墙板,通感于徽派建筑内部的大小木作界面,雅致亲切。

虚体体量成为活跃流动的公共空间系统,开敞通透的玻璃界面之内坡道穿梭,光影婆娑,平台交错,观众在观展过程中时常能看到四周的外部景观,人们的穿行活动也成为相互之间的展示。虚体空间内侧的环廊结合平台、连桥、挑台等建筑元素,与 “四水归堂” 大厅取得半开半合、柳暗花明的多样化联系,形成一个从核心空间向四面伸展,沟通上空与四方外界的 “五方相连” 的公共空间系统。

针对新区的城市环境特征,考虑新馆中心标志性建筑的定位,结合建筑的空间构思特色,新馆选择了方形而整体的建筑体量。四个立面忠实显示空间构成方式,形成可以展开的虚实相间的连续整体,在大尺度的新区场地中显示出鲜明、独特的标志性形象。方形体量在西面、西南、西北三面落地,在主入口的东面架空悬挑,而紧贴地面的低平基座则从东面嵌入主体建筑之中,并向东伸出主引桥,结合场地景观要素,形成从城市走向博物馆的纵深序列。引桥南面保留了基地原有的小山坡,建筑基座相应在引桥北面伸出平台和片墙,形成建筑与景观的有机呼应关系。

二、安徽博物院的两馆风貌

1. 老馆特色

安徽博物院老馆位于合肥市庐阳区安庆路 268 号。老馆外观呈现仿苏式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展现出独特的时代特色。中楼有五层,两翼楼各有两层,庄重而大气。

老馆的基本陈列丰富多样,其中 “安徽古生物陈列” 在普及古生物学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上,以安徽地区发现的中生代、新生代古生物、古人类化石、旧石器文化为主体,结合有关资料,向人们展示了生物进化的历史,是广大观众、尤其是大、中、小学生科普教育的良好课堂。在这里,观众可以看到棘鼻青岛龙、古菱齿象等珍贵的古生物化石。棘鼻青岛龙是发现于我国山东的一种有顶饰的鸭嘴龙,鼻骨呈一突棘长在额上,据认为突棘有共鸣箱的作用。古菱齿象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大象,比猛犸象还要大,一头成年的古菱齿象重量在 10 - 14 吨左右。馆内展出的古菱齿象是在淮河河道中发现的。

“安徽革命史陈列” 则展示了安徽地区在革命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英雄人物,让观众深刻了解安徽人民在革命斗争中的英勇事迹和奉献精神。

“纪念毛泽东视察安徽省博物馆六十周年陈列” 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1958 年 9 月 17 日,毛泽东主席视察了安徽省博物馆,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一个省的主要城市,都应该有这样的博物馆,人民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的力量是一件很要紧的事。” 这一讲话既是对安徽省博物馆和安徽文物工作的肯定,也为新中国博物馆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此后,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李先念、叶剑英、彭德怀、陈毅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馆视察,陈毅同志还为安徽省博物馆题写了馆名。

2. 新馆魅力

安徽博物院新馆位于合肥市政务新区怀宁路 87 号。新馆建筑造型采用了 “五方相连,四水归堂” 的徽派设计风格,充分体现了安徽的地域文化特色。新馆占地面积 55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41380 平方米,地上有六层,地下局部有一层。

新馆的基本陈列精彩纷呈。“安徽文房四宝陈列” 展示了安徽作为文房四宝之乡的独特魅力。安徽的宣纸、徽墨、宣笔和歙砚自古以来就闻名遐迩,在这个陈列中,观众可以欣赏到各种精美的文房四宝,了解它们的制作工艺和历史传承。

“安徽文明史陈列” 是新馆的重要陈列之一。通过丰富的文物和详实的史料,展现了安徽从远古到现代的文明发展历程。其中,镇馆之宝楚大鼎就在这个陈列之中。楚大鼎出土于日军侵华的非常时期,见证了那段国难当头生死存亡的抗日史实。2014 年我国首个国家公祭日仪式上 “国家公祭鼎” 采用了楚大鼎的姿态铸成,以慰在中华土壤上抛洒热血的英灵百姓。楚大鼎是楚文化文物遗存中最具代表意义与影响的一件文物,它不仅见证了两千多年前楚国的兴衰,更见证了中国曾经的磨难与现代的崛起。

“欧豪年美术馆” 展示了欧豪年先生的艺术作品。欧豪年先生是著名的画家,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徽州古建筑陈列” 将徽州地区的古建筑搬进了博物馆,让观众可以近距离欣赏徽州古建筑的精美绝伦。徽州古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于世,这个陈列通过实物展示、模型还原等方式,向观众展示了徽州古建筑的特色和魅力。

“江淮撷珍陈列” 历经近一年提升改造,于 5 月 18 日在新馆五楼展厅全新亮相。“器以载道” 是中国传统文化对造物的追求。安徽博物院馆藏古代工艺品种类繁多,它们或璀璨夺目、千文万华,或古朴庄重、温润优雅,历经岁月洗礼,依然散发着耀眼的光彩。本次展品遴选以馆藏一级、二级文物为主,将每件文物展品作为独立的个体进行展示和解读,不再以单元或组进行严格划分,并根据其不同特征,增加相关解读内容,如器物功能、制作工艺、时代背景、出土信息等等,帮助观众更好欣赏文物,并了解文物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等信息。展览还特别设立 C 位展区,在一级文物中遴选精品独立展示,并辅以更为详尽的解读内容,每次只展出一件文物,不定期进行更换。此外,通过增设文物 3D 互动项目、动画视频等多种方式,让观众全方位、多角度、近距离感受文物瑰宝的独特魅力。

三、丰富展品彰显历史底蕴

1. 镇馆之宝

安徽博物院拥有众多珍贵的文物,其中镇馆之宝更是独具特色,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铸客大鼎:铸客大鼎于 1933 年出土于安徽寿县李三孤堆楚幽王墓,距今已有 2000 多年历史。该鼎通高 113 厘米,口径 87 厘米,腹围 284 厘米,重达 400 公斤,因器物沿口处刻有 “铸客” 等 12 字铭文而得名,又称 “楚大鼎”。鼎圆口,方唇,鼓腹,圜底,附耳,耳上部外侈,三蹄足。腹部饰一周突起的圆箍,箍上饰模印羽翅纹,双耳和颈部外壁饰模印菱形几何纹,足根部饰浮雕漩涡纹。鼎口平沿处阴刻 “铸客” 等十二字铭文,前足足根和左腹下外壁各刻 “安邦” 二字,为楚国 “安邦定国” 重器。此鼎体型雄伟,造型设计上达到力量与气势的完美结合,代表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青铜器铸造工艺,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2002 年,铸客大鼎被列为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铸客大鼎的出土发掘过程充满波折。1931 年,淮河流域发生水灾,第二年又发生旱灾。1933 年农历二月,安徽省寿县朱家集的地方豪绅朱鸿初与伪保长庞子平,以救灾为由,计划去李三孤堆盗墓挖文物换钱。李三孤堆是楚王的墓葬区,三个月后,众多青铜器、玉器、石器纷纷出土,铸客大鼎就在其中。出土后,官方追缴文物,先后追回包括铸客大鼎在内的盗掘文物 712 件,收藏于当时的安徽省省会安庆市。1937 年,七七事变爆发,为避免日军抢掠,包括铸客大鼎在内的青铜器准备迁移大后方重庆。在运输过程中,鼎严重损毁,两只底足和一只器耳脱落,腹部也出现了裂痕。后经多种交通工具,铸客大鼎等文物终于运抵重庆,又被迁移至四川乐山一带。抗战胜利后,运到南京,存放在北平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新中国成立前夕,南京方面将大批珍贵文物运往台湾,铸客大鼎虽已打包,但未及装船就赶上 “百万雄师过大江”,被抛弃在江边一个临时仓库中。20 世纪 50 年代,铸客大鼎等文物被辗转运回安徽,1950 年运抵芜湖,1952 年运回合肥,收藏于安徽省博物馆。1954 年,安徽请来文物修复大师,对铸客大鼎进行了修复,还其原貌。

吴王光鉴:吴王光鉴于 1955 年寿县蔡侯墓出土。此鉴是吴王光为其女叔姬寺吁出嫁蔡侯所作的陪嫁器,自铭 “荐鉴”。对于研究春秋时期诸侯国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吴王光鉴高 37.7 厘米,口径纵横 60 厘米,腹深 35 厘米,腹围 188 厘米,底径 32 厘米,重 28.6 公斤。器体为圆腹平底,两个高浮雕的兽头器耳对立,庄严威武;腹部饰纤细繁褥的蟠虺纹、圆圈纹等,纤细秀丽。鉴内铸有铭文 8 列 52 字,揭开了一段尘封两千多年、春秋时期吴蔡联姻的故事。吴王光鉴出土时,内配有圆形尊缶和匜形勺,古人先在尊缶里倒入酒浆放入鉴内,再将冰块倒入鉴内,给酒浆降温,即使是盛夏时节,也能享受到甘甜的冰酒。到了冬天,鉴内放满热水,还可以用来温酒。吴王光鉴于 1955 年国家在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城西门进行治淮工程取土时,于蔡侯墓中所发现。墓内共出土随葬品 584 件,以青铜器为大宗,计 486 件,其中礼器及生活用品 90 余件。墓中所出青铜礼、乐、兵器上,近 70 件有铭文,最长者达 90 余字,铭文中多有 “蔡侯” 字样,可以确定此墓为蔡侯之墓。铜器中也有少数属吴国制器,这两件吴王光鉴便是其中之一。

鄂君启金节:鄂君启金节是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凭证,1957 年安徽省寿县邱家花园出土。共发现车节 3 件(形式和铭文均相同),舟节 2 件(形式和铭文均同)。此 “金节” 用铜铸成,文字错金。因形似劈开的竹节,故名 “节”。这种 “车节” 和 “舟节”,迄今为止仅此一见,因而极为珍贵。金节上的铭文采用 “金银错” 工艺用金丝镶嵌而成,铭文记录了从 “鄂” 到 “郢” 的水陆交通路线、车辆及船只的调配、沿途所享受的特权和严格的运输规定。对研究楚国的关税制度、水陆交通、经济贸易等都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1957 年 4 月,安徽省淮南市寿县九里联圩护堤工程的两位农民李义文和徐世均,在邱家花园取土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件金黄色的 “竹节”,随后又出土了 3 件,总计出土了 4 件。在同年冬季,安徽省六安专区文物普查工作队正在寿县进行文物普查工作,菱角小学教师朱则英动员农民将这 4 件器物捐献出来,交由国家保管。经过文物普查工作队的初步鉴定,这 4 件器物均为楚国青铜器 — 鄂君启金节。1960 年,文物工作者在安徽蒙城县一王姓农民家中又征集到 1 件舟节。至此,已发现的鄂君启金节共计 5 件。

龙虎纹四环铜鼓座:龙虎纹四环铜鼓座 1980 年舒城九里墩春秋墓出土。鼓座为圆圈形,上沿四周运用高浮雕的手法塑有怒吼的猛虎与独角翘立的游龙,造型奇特,体型巨大,气势雄浑。器身满饰羽翅纹。外壁饰四个衔环铺首,并铸有铭文两周,上周约 98 字,下周约 52 字。从铭文看,此鼓座为钟离公自用之器。建鼓在古代常用于战争、祭祀、娱乐等场合,一般由鼓座、楹杆和形体硕大的鼓体三部分组成,楹杆上部还有旌旗或羽毛之类的装饰物,由两个鼓手相对敲击。

影青釉莲瓣纹注子注碗:景德镇窑影青釉莲瓣纹注子注碗 1963 年于安徽省宿松县北宋元祐二年墓出土。注子注碗是流行于五代至宋代的温酒器具,将盛酒的注子放入装着热水的注碗内,起到温酒的作用。此器出土于北宋纪年墓中,故历史价值很高,同时又因釉色晶莹、造型典雅,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注子通体作六瓣瓜菱形,直颈小口,口上套盖,盖顶蹲一狮,昂首翘尾,活灵活现。注碗全形为一朵仰开的莲花,莲瓣自下向上合成深服大碗,高圈足,圈足外装饰尖叶形花蒂,整体造型犹如一朵含苞待放的仰莲,轻盈俏丽。

剔犀云纹漆盒:暂未详细介绍其出土时间、地点、历史价值和特色。

金边玛瑙碗:金扣玛瑙碗 1972 年出土于安徽来安县相官公社,器物完好无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玉雕产品。1994 年,金扣玛瑙碗被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专家组一致认定为国家 “一级甲等文物”,是安徽省目前唯一的一件玉器类珍宝。金扣玛瑙碗为圆形大敞口,形体规整,曲线流畅。器壁厚度仅 0.2 厘米,整体呈半透明状,将玛瑙的自然纹理与柔和光泽展现得淋漓尽致。碗的口沿处镶嵌了一圈薄薄的窄边黄金条饰,与玛瑙晶莹的光泽相互衬托,相得益彰,更显富丽典雅。

荷花鸳鸯图立轴:暂未详细介绍其出土时间、地点、历史价值和特色。

2. 其他重要展品

安徽博物院的其他重要展品丰富多样,涵盖了青铜器、陶瓷、书法、绘画、民间艺术品等多个领域,充分展示了安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青铜器方面,除了镇馆之宝中的铸客大鼎、吴王光鉴、鄂君启金节等,还有兽首鼎、龙柄盉、凤纹铜方鼎等。兽首鼎 1974 年舒城县五里出土,器作兽形,前端兽首突出,双角耸立,双目圆睁,附耳,垂腹,圜底,三蹄足。腹部饰一周蟠虺纹,此式鼎为群舒代表性器物,地域特征明显。龙柄盉 1978 年安徽省庐江县泥河区出土,上部作盘口束颈式,下部为空足鬲状。腹部一侧置短流。鋬长而曲,端部为一独角兽首,作回首探视状,形象颇为生动。凤纹铜方鼎 1965 年安徽省屯溪市弈棋出土,立耳,直腹,平底,矮足。腹部四面纹饰相同,均为长冠垂尾的两只凤鸟,作隔棱脊相对。主纹突出,上下以粗细凸弦纹为栏,无地纹,简洁明快。短足作二箍节相叠,外圆内空,截面呈半环形。这件器物融合了中原和江南地区的青铜文化特色。

陶瓷方面,以景德镇窑影青釉莲瓣纹注子注碗为代表,展现了宋代陶瓷的高超技艺和艺术价值。此外,安徽博物院还收藏了众多其他时期的陶瓷器,反映了安徽地区在陶瓷制作方面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经验。

书法绘画方面,虽然文中未详细提及具体作品,但可以想象,安徽博物院一定收藏了许多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的书法绘画作品,展现了安徽地区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卓越成就。

民间艺术品也是安徽博物院的重要收藏之一,它们反映了安徽地区的民俗风情和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这些展品共同构成了安徽博物院丰富多彩的馆藏,为人们了解安徽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四、参观攻略全知道

1. 门票预约与入馆方式

安徽博物院实行 “实名预约、错峰限流” 参观制。观众可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或官方网站进行预约,可提前 15 日预约。蜀山馆(新馆)每日限额 15000 人,每时段限额 7500 人;庐阳馆(老馆)每日预约限额 3500 人,每时段预约限额 1750 人,预约时间段分别为 9:00 - 13:00,13:00 - 16:30。安徽博物院声明未授权任何第三方办理入馆门票预约系统,请广大观众通过官方平台进行操作。

上午入馆时间为 9:00 - 13:00,下午入馆时间为 12:00 - 16:30,请于参观当日按照预约时段凭预约码及身份证原件入馆,提前或者逾期均不可入场。

65 周岁及以上老年人、现(退)役军人、残障人士、江淮优才卡持有人,可凭有效证件走绿色通道登记免预约入馆,其中 70 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和残障人士需有陪同看护人员方可入馆,且仅限一名陪同人员免预约。

2. 交通出行

老馆:安徽博物院老馆位于合肥市庐阳区安庆路 268 号。可乘坐轨道交通 2 号线或轨道交通 5 号线,到三孝口站 H 出口出,步行 220 米到达博物馆。也可乘 B3 路、17 路、116 路、122 路、709 路公交车到三孝口站下,向北 100 米到博物馆;乘 30 路、114 路、126 路、133 路、136 路、162 路、525 路到城隍庙站下,向南至安庆路再向西到博物馆。开车可从安庆路南门进入停车场,但假日期间预计游客较多,园区内会出现停车位紧张等情况,建议游客适当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来馆。

新馆:安徽博物院新馆位于合肥市政务新区怀宁路 87 号。可乘坐轨道交通 3 号线,从省博物院站 A 出口出站,步行 500 米到达。乘 113 路到省地质博物馆站下即到安徽博物院;乘 129 路、105 路到省博物院南门下,向北直行 10 米到安徽博物院;乘 20 路、32 路、103 路、128 路、166 路到平塘站(翡翠路)下,向东行 500 米到安徽博物院。开车可从怀宁路东门、万佛湖路南门进入停车场,从南门、北门离开园区。如遇文博园区停车场饱和,请将车辆停放至路边停车位或附近停车场(奥体中心、绿轴公园)。

3. 服务设施

安徽博物院提供多项免费服务。免费提供包裹寄存、轮椅婴儿车租用、简易医药箱等,满足观众的不同需求。场馆内提供多种自助讲解设备,如 AR 语音讲解器、手机语音导览、AR 眼镜智慧导览等,满足不同观众的讲解需求。同时还提供移动充电宝租赁服务,方便观众在参观过程中保持手机电量充足。院内设有免费印章打卡点,观众可自带打卡本盖章打卡,增添参观的趣味性。

4. 游玩路线

推荐安徽博物院的游玩路线为从二层开始参观。首先来到安徽文明史展厅一,然后乘坐自动扶梯到三层,可以看到安徽文明史二至五展厅和汉代星空与安博印社。随后去往四层到徽州古建筑展厅,以及五层文房四宝展厅、江淮撷珍、临时展厅(明朝文物)。最后,乘坐扶梯下行,来到二层的文创店,即出口处。

5. 温馨提示

安徽博物院开放时间为每星期二至星期日 9:00 - 17:00(16:30 停止入馆),每星期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馆内有免费的讲解,上午三场分别在 9:30 安徽文明史陈列(二楼与三楼),10:00 徽州古建筑(四楼),10:30 徽州古建筑(四楼)、安徽文房四宝(五楼);下午两场分别在 14:30 安徽文明史陈列(二楼与三楼),15:30 安徽文房四宝(五楼)。

集章攻略方面,安徽博物院有 47 枚免费章,可以只带本子,也可以自行购买,但博物院提供免费导览册,里面有集章区,可以去往二楼服务台领取,需要注意的是,每日分时段开放领取,每时间段发完为止,下段时间在发,数量有限。领取导览手册之后,你可以到三楼安博印社去打卡盖章,这里有消费章和免费章,免费章有很多,其中包括主馆、镇馆之宝等印章,而八大镇馆之宝,可以盖到导览手册中,其他印章需要盖的话,个别印章较大,可带一个大点的本子,或者购买文创本来盖,自行选择,建议把免费章全部集齐。

此外,老年观众参观需注意:最好结伴而行或者家人陪伴,随身携带个人资料卡,避开节假日和黄金周等高峰期,选择低跟、柔软、轻便、防滑皮鞋或布鞋,每参观完一到两个展厅稍作休息,入馆参观如需拐杖或轮椅可到导览服务台办理相关手续免费使用,重要应急药物要随身携带,参观过程中如感不适及时联系展厅管理员,如有就餐需要可至一楼食堂。

春节开放期间,为避免人员聚集,原安排春节期间的公众活动全部暂停,后期举办时间将另行通知;观众进馆时,请主动配合体温检测,体温异常及有感冒、咳嗽等相应症状的观众谢绝进馆参观,建议及时就医;我院一线工作人员将佩戴口罩上岗服务,请观众进馆后佩戴口罩,做好个人预防措施;暂停人工讲解,观众如需讲解服务,推荐使用语音导览和 AR 导览;我院已安排工作人员加大对本院展厅、洗手间、通道等公共区域的消毒清洁范围和频次,并在卫生间配备消毒洗手液。

五、文化创意产品独具特色

安徽博物院的文化创意产品丰富多样,独具特色,充分展现了安徽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安博文物集锦画以安徽博物院馆重点文物金扣玛瑙碗,吉州窑黑地白花梅瓶,吴王光鉴,蔡侯方壶,徽墨之方于鲁仙桃墨,鄂君启金节舟节 / 鄂君启金节车节,兽首鼎,公卣,铸客大鼎,景德镇窑影青注子注碗,徽派建筑,青花花卉纹菱湖口盘,龙虎纹鼓座,张成造剔犀云纹漆盒,馆建纹饰等作为创作元素,用版画的表现形式进行再创作,将众多珍贵文物浓缩于一幅画卷之中,让人们可以领略到安徽博物院丰富的馆藏。

“徽徽狮” IP 文创源自馆藏文物 —— 清代狮子滚绣球梁柁。徽州古建筑中有很多狮子形象,其蕴含着徽州人对高官进爵的向往、对 “事事如意” 的期盼以及对驱邪祥瑞的追求。“徽徽狮” 将 “狮” 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当代艺术相结合,设计出一对憨态可掬的主 IP 形象。本次推出的 “徽徽狮的杂技人生” 主题文创产品,将安徽博物院六大镇馆之宝与安徽阜阳临泉杂技巧妙融合,开发出了手办、帆布包、抱枕等系列产品。同时,为徽徽狮文创订制 “专属身份证”,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在新馆四楼公共区域还设置了徽徽狮系列文创主题展示空间,带给观众沉浸式的文创体验。

玉鹰香囊以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鹰为设计元素。凌家滩玉鹰形态做展翅飞翔状,两翅的端部各为一猪首形象,腹部刻有八角星纹,是太阳崇拜、鸟崇拜、猪崇拜的综合体现。玉鹰香囊寓意着向阳而生,光芒自在的理念,内配以可更换的天然香丸,带来纯净香味。在 2023 年 “安徽有礼” 旅游文创商品大赛中,玉鹰香囊荣获省赛金奖。

潘玉良花卉毛绒花束以潘玉良的花卉作品为灵感,制作成可爱的毛绒花束,既具有艺术感又充满温馨。

铸客大鼎系列冰箱贴以镇馆之宝铸客大鼎为原型,创意十足。铸客大鼎是楚国重器,距今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器形浑圆,造型优美,一对方形耳立于器口两侧,下面三个兽面蹄形足显得十分强壮有力。冰箱贴将大鼎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让人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文物的魅力。

此外,还有铸客大鼎系列风琴文件夹、凌家滩玉鹰大方巾、徽州木语 — 四和书签、黄宾虹画意同心杯《合和》茶具(仿)、元青花莲花纹盘、仿 “张成造” 剔犀云纹漆盒、100% 桑蚕丝 “吉庆满堂祈福彩” 围巾、100% 桑蚕丝 “福禄寿喜” 祈福彩围巾、潘玉良钱包系列(油画芙蓉)等众多文创产品,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让人们可以将安徽博物院的文化带回家。

在 2023 年端午假期,安徽博物院推出了众多精彩展览,文创空间人气火爆,线下文创销售比 2022 年同期增长 287%,其中楚大鼎文创雪糕、铸客大鼎金属冰箱贴、小神兽盲盒等文创产品受到观众喜爱。安徽博物院还不断推出新的文创产品,如在即将到来的新年里,就有一系列精彩纷呈的展览和文创产品亮相。AR 助览器也是国内首创,有助于市民更加细致地了解馆藏文物。随着文博热的持续发酵,安徽博物院的文创产品以馆藏文物为原型,做工精致,具有非常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收藏价值。

六、安徽博物院的价值与意义

安徽博物院作为安徽省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一、保护和展示历史文化遗产

安徽博物院通过丰富的馆藏文物,如镇馆之宝铸客大鼎、吴王光鉴、鄂君启金节等,以及其他众多珍贵的青铜器、陶瓷、书法绘画、民间艺术品等,为安徽的历史文化遗产提供了坚实的保护。这些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安徽博物院的老馆和新馆以不同的建筑风格和陈列方式,展示了安徽从远古到现代的历史变迁。老馆的 “安徽古生物陈列”“安徽革命史陈列”“纪念毛泽东视察安徽省博物馆六十周年陈列” 等基本陈列,以及新馆的 “安徽文房四宝陈列”“安徽文明史陈列”“欧豪年美术馆”“徽州古建筑陈列”“江淮撷珍陈列” 等,为观众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画卷。

二、开展文化活动和教育项目

安徽博物院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和教育项目,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代表性教育项目如 “博物馆里筑徽韵”“博物馆里玉见你”“博物馆里话青铜”“博物馆里悦文房”“博物馆里品书画”“博物馆里享非遗”“博物馆里探陶瓷” 等,针对青少年及高校学生,以现设基础陈列展览为依托,深挖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创新博物馆教育活动形式,引导广大青少年走进博物馆、认识博物馆、爱上博物馆。

此外,安徽博物院还举办了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系列活动,联合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创新建立 “非遗传习工坊”,推动文物资源与非遗技艺融合赋能,呈现安徽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与世代传承的工匠精神。开展了 500 场次非遗体验活动,吸引了众多观众打卡非遗项目。

安徽博物院还举办了 “春江花月夜 花朝在安博” 主题活动,依托馆藏文物资源,结合中国传统节日花朝节,设置互动打卡点、民俗游戏互动体验区和花朝市集,装点古诗词灯,还原古时花事习俗,设置花神祈福和花神秀典,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在传承红色文化方面,安徽博物院依托馆藏策划红色系列主题展览,推出 “‘四史’教育在安博” 品牌,开发 “博物馆里的思政课”。围绕重要时间节点,推出大型主题展览,如 “向往 —— 我与安徽改革开放四十年”“烽火江淮 —— 安徽革命史陈列”“决胜 —— 全面小康路上的安徽”“初心映江淮 —— 庆祝建党百年主题展” 等。5 年共 7 个展览入选国家文物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

三、提升公众文化素养

安徽博物院通过丰富多彩的展览、文化活动和教育项目,提升了公众的文化素养。

在与观众的良性互动中,作为文化地标与城市名片的安徽博物院,为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增添色彩,为城市繁荣发展注入新的力量。例如,安徽博物院在服务观众的过程中,志愿者团队不断壮大,如陈琛获得 2019 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 “四个 100” 先进典型 “最美志愿者” 称号。安徽博物院志愿者团队在 2020 年至今两年时间里,已服务人数近 7 万人次。

安徽博物院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开展科普活动,入选 2021 - 2025 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线上打造 “科普晓时光” 云视频,线下开展 “博物馆里晓科普” 专题性教育项目,积极助力教育 “双减” 落地,开展 “文物知识进校园” 馆校合作课程,走进合肥市多所学校,在全市青少年心中播撒科学的种子;积极开展 “文物知识进社区” 科普活动,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安徽博物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持续推动社科普及与文博事业创新融合发展,不断探索文化惠民新路径。如打造 “安博智时空”,推出 “安小博游历记” 数字体验展,为青少年营造集科技感、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沉浸式空间体验;与新华网、安徽卫视等主流媒体平台,抖音、微博等大型互联网平台联动,推出展览直播、数字云展、线上沙龙等文化服务;与社区、街道、商业综合体共建 “家门口的博物馆”;与高等院校、省非遗中心等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举办 “安徽文博讲堂”“志愿服务基层行”“百万青少年走进博物馆” 等系列活动,研发 “徽学堂”“科普晓时光”“非遗技艺体验” 等系列课程;组织开展 “鉴宝江淮行” 公益性文物鉴定活动等。

总之,安徽博物院在保护和展示历史文化遗产、开展文化活动和教育项目、提升公众文化素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